幸运儿郑国(3)

幽王有一群宵小在侧奉承,宠着褒姒,日日欢宴,乐不可支。后来更闹出了“烽火戏诸侯”这样的荒唐事,这么一弄,大周王朝想不风雨飘摇都难了。

而郑桓公在新的职位上却是卖力地干,因而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可是,他干着干着便也预感到,这个周幽王因宠幸褒姒疏远大臣,以至上下离心,天下诸侯也有背叛的情形,动乱随时都可能爆发。于是,他就向周太史伯请教:“现在王室可能要有变故,我怎样才能自保,免于一死呢?”

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他分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说:“应该找一个可以永久依托的地方来保全。我看只有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以东、黄河和济水交汇以南的地方,给你最为合适。”

郑桓公不明白:“为什么呢?”

太史伯分析道:“此地尽管属于虢国(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国(今河南郑州南)的势力范围,但这两国的君主都是贪图小利、没有抱负的人,当地的百姓并不真心归顺他们。现在您是司徒,又受老百姓爱戴拥护,如果要求迁居到那里,两国国君必然会给您面子,把那里划分给您。以您的德能名望,过不了多久,虢、郐两国的百姓都会支持您。”然后又语重心长地忠告桓公:“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持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恐怕就来不及了。”

于是郑桓公向周幽王提出举族东迁的请求,周幽王不明就里答应了。虢、郐两国国君见有王命,也主动献出了十邑(即虢、郐、鄢、蔽、补、丹、依、蹂、历、华)土地。这样,郑桓公便有了立国的基础。不久,就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今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

郑桓公当司徒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1年,申侯上表责备幽王弃皇后、废太子、宠褒姒、戏诸侯四事。虢石父奏道:“申侯打算与太子宜臼谋反,因此故意揭露大王的过失。”幽王说:“那怎么办?”虢石父说:“速发兵以讨之,免生后患!”

于是幽王发兵讨申。申侯大惊:“国小兵微,怎么抵挡?”大夫吕章说:“申国和缯、犬戎、西夷最亲近,主公给犬戎写信,令起兵以伐无道,免申国之患!”申侯便写了书信来召犬戎和缯国。犬戎于是发兵五万,杀奔京师,把城围得水泄不通。

幽王大惊失色。虢石父说:“速点烽火来征诸侯的救兵!”幽王点烽火数天,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浓烟,夜里火光烛天,诸侯之兵却没有一个来的。因为前几次被烽火所戏弄,诸侯以为幽王又想戏弄他们来博取美人一笑,所以都不当回事。不久镐京陷落。

幽王逃奔临漳。犬戎在城中放火焚烧宫室,掳掠库内财物。幽王在骊山下被追上杀了,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也被杀了。

褒姒被犬戎掳去,不知下落。宫中士卒嫔妃,死者不计其数。犬戎在城中大肆剽掠了数月。

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而郑桓公不小心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在了疆场,然而因此也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他为郑国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国土,也为郑国打下了“郑国是周朝大忠臣”的政治基础,有了这基础,他的后代就可以顺利地在周朝为官了。

郑桓公以忠臣的形象献身于大周后,郑国人共立他的儿子掘突即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在周幽王死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平王东迁。

平王以为,郑伯友尽忠王事,赐谥为桓,世子掘突继承爵位为伯,加封枋田千亩,地点就在荥阳一带,也称虎牢之地。

这可是一块实实在在的肥地。之所以称为肥地,并不是它亩产惊人,而是他的名字——“虎牢”,在军事家、政治家的眼里它可比千亩肥田宝贵得多。虎牢之地大约就是现在河南省荥阳市区,此地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地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天然屏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