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要掌握好奖品的度

家长: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比如说跟孩子许诺说: “如果这次期末考试你能考年级前十名,我就带你上海南旅游,给你买你想要的那个游戏机……”有的家长觉得用奖励刺激孩子,孩子就更有动力达成目标;但也有的家长对此提出了异议,担心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做事功利,跟大人讲条件,有奖励就做,没奖励就不做,您觉得到底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崔老师:绝大多数家长在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这个问题上,还是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家长:是啊,一方面觉得应该给孩子奖励,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养成跟家长讲条件的不好的习惯,担心他以后做事太功利。

崔老师:适度的奖励是有必要的。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心理学家霄珀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

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三个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

家长:我听说过这个实验。它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验证。

崔老师:是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也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把一件事由始至终地做完善,经常是软硬兼施,其中最拿手的一招就是给孩子承诺: “把这首曲子弹好了就带你去麦当劳”,或者“把功课都预习好了就带你去看《变形金刚》”,这一招开始时常常见效,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孩子便又故态复萌该怎么着还怎么着,效果不尽如人意。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做事就产生一种功利性了,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得到奖赏,如果以后家长忘了奖赏或是奖赏没有递进的话,孩子就很难自觉去做事了。

家长:我担心的正是这个。

崔老师:所以家长在奖励孩子的时候,还要向孩子讲清楚,今天之所以给你奖励,奖励的不是你做这件事的结果,而是奖励你能去主动做这件事,奖励的是你的行为过程。

家长:那以后给孩子礼物的时候,就可以跟他讲: “我今天给你买这些礼物不是因为你做了这个东西,就算今天这个东西你做错了我也给你买”、“不是因为你考1 00分我才给你买,是因为妈妈爱你才给你买”之类?

崔老师:对。这种话是家长一定要说的,目的是提醒孩子物质奖励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非最终的结果。

家长:戒的孩子常常因为一些粗心的错误影响考试成绩,为了能让她改掉粗心的毛病,我跟她说,要是你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不出现粗心犯的错误,这个暑假妈妈就带你去香港玩。这招果然有效,我发现孩子在复习的时候特别努力,看得出来她已经在尽力改她的毛病了。期末考试她果然没出现因为粗心大意而扣分的问题,可是我工作太忙了,暑假腾不出假期,所以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孩子表面上看来没什么,但我知道她对这次旅行抱了很大期望,我特别担心,这个没有兑现的诺言会不会影响女儿对我的信任和尊敬。

崔老师:家长给孩子物质奖励,一定要慎重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兑现。当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一定要对孩子解释原因,讲清道理,向孩子道歉,争得孩子的体谅,或者让孩子提一个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你能做到,那就满足他。要知道落实多少就收益多少,要是光说不做的话,孩子早晚会烦。

家长:如果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那的确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崔老师:其实,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被关爱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 “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因此,奖励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一起看场电影、旅游,或是答应他去做一件他一直想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奖赏。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