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昌事变后的中国时局
(1911年11月5日)
北京11月4日电:武昌事变后,中国时局扑溯迷离。一周前,人们还在怀疑袁世凯是否会与资政院①(National Assembly)合作。随后,人们又认为袁世凯可能会与滦州军队的统领张绍曾将军②达成理解。然而事实证明,迄今为止,包括清廷皇室、袁世凯、资政院、各省咨议局(Provincial Assembly)、南方革命军和北方政府军等各方面势力之间尚未建立任何联系。武昌事变看来是民众针对满清政府腐败统治的一场自发性起义,分布在各地的外国人皆未受到任何攻击,可见革命动机是非常真诚的。
地方咨议局反对由资政院掌握制宪权
根据今天晚些时候的报道,由于各省咨议局纷纷来电抗议,资政院已通过一次秘密会议决定总辞职。许多地方的咨议局反对由资政院这个临时机构来掌握制宪权,他们认为这项工作应由通过合法选举产生的议会来进行。据悉,武昌的黎元洪将军和其他民军领袖已拒绝承认北京政府,也拒绝承认资政院的法律权威。据说张绍曾将军对资政院也同样感到不满。资政院正与皇族和袁世凯协商,努力促成和解。
南方要共和,北方要宪政
如果不能获得北方军队的支持,袁世凯不一定会接受总理大臣的职位。据报道,他曾派使者前往滦州游说,但没有结果。事变后,这个国家被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南方的革命派要求成立共和国,而北方的立宪派希望废除满族特权、建立宪政。除非获得充分的安全保障,否则北方军队不愿接受任何东西。就北京当局而言,时局走向取决于目前正在滦州集结的这支北方军队的态度。
至于所谓滦州军队昨天扣留两火车皮军火事,显系讹传。据报载,这批军火并非来自德国,而是从奉天军工厂发出,并且是直接运往滦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