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品 发心受持(1)

《入菩萨行》的第三品是打下菩提心基础的最后一品。在此,寂天菩萨以最后四种献供来总结七支献供: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悉皆回向。

在我们情绪关闭又无法与人产生连结感时,随喜他人的福报是一种有助益的修行。

随喜产生善意。当你走出户外,或许可以尝试下列的修行:将注意力转向他人——坐在车里的人、走在人行道上的人、打手机的人——仅仅祝愿他们全体快乐安好。虽然你对他们的事一点也不清楚,他们却可以变得非常真实。你一一祝福他们,并为他们所获得的舒适和快乐感到欣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柔软地带,具有爱与温柔的能力,但如果不加以鼓励,我们可能会一直心怀妒意。

我有一位朋友,一旦觉得沮丧、退缩时,就会到附近公园,对经过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事此种修行,如此他便能在身陷低潮之前将自己抽拔出来。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离开房子,走到户外,不向消沉幽暗的引诱弃械投降。

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坐在公园长椅上,对过往的陌生人感到温暖亲近比较容易;但是当福报降临到我们认识更深的人,尤其是我们不喜欢的人时,这可以给我们机会近距离检视自己的嫉妒心。

我就是这样。在我开始修习随喜之前,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多会嫉妒。我记得一位同事所著的书迅速成为畅销书时,我的立即反应居然是怨恨,这叫我痛心。同样地,当我修习布施之后,我对自己想要保有而不想给人的心看得更清楚;修习安忍之后,我更难否认自己的愤怒。走在修行道上的人,一旦看到自己这些心绪,可能颇感尴尬。

谁会想到修习随喜,居然会让我们产生烦恼?我们寻常的反应是:我们失败了!可对发心的菩萨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我们要觉醒,并协助他人也达到此一境地;我们看到自己被困住的地方,会跟看到自己的慈心一样欢喜。

这是真正生起慈悲心的唯一方法,是我们了解他人状况的机会。他人也像我们一样,发心开放心灵,却只看到自己封闭的地方;也像我们一样,有能力喜悦,但却被无明遮蔽。为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就放下编造的情节吧!跟开放的心同在,我们就可以随喜自己,居然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清晰的替代方案。

我满怀喜悦礼赞,

能解脱一切众生的善行,

让他们免于恶趣苦,

获得善趣。

为了介绍随喜,寂天菩萨对众生在三界轮回中可以由下提升至上,表示了他的欢喜。依据经教,三界众生投生处所分为六道,下三道为恶趣。如第一颂所述,他们的痛苦非常剧烈,即使如梦似幻、无常变换,看起来仍然如永世受苦、无可遁逃。上三道是善趣,包括人道,在此,痛苦远较恶趣为少,因此比较可能自三界轮回中解脱。

不管六道是真实存在的处所还是心理状态,均非重点所在。无论何者为真,完全是我们的内心状态决定我们会痛苦还是会快乐。幸运的是,我们天生有从痴惑中解脱出来的能力。

我们可能会好奇,什么善行使我们的处境从多苦变成少苦?根据佛陀的法教,一旦我们明白业的时刻,多苦便会转为少苦。当我们完全接受自己的身行、语行、意行会造成愉悦或不愉悦的后果,我们便希望以自利而非自害的方式来行动、说话和思考。

我有一位佛友,是加州圣昆丁监狱(California State Prison at San Quentin)的犯人。有一天他被警卫欺负,但他并未报复。另一位狱友目睹此景,便问他何以能保持冷静?他回答说,如果他让警卫更加生气,警卫回家可能会揍孩子。这是寂天菩萨在第一段所指的既道德又慈悲的智慧。

我随喜一切善行,它们是开悟的因。

我也随喜一切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

我随喜诸佛所现证的无上菩提,

及菩萨圣众修集的十地果德。

第二颂中,寂天菩萨随喜开悟的可能性,及阿罗汉个人解脱的体验。众生从轮回的痛苦中解脱,将是怎样的快乐!解脱是可能的,已有圣者典范证明了这一点,有为者亦若是。寂天菩萨随喜阿罗汉和我们自己证悟的潜力。第三颂中,他随喜圆证的诸佛以及分证的菩萨圣众,他们为本身和众生的利益而获得解脱,是多么殊胜!

愿菩提心能令一切众生获得安乐,

是大善之海;

行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

这是我的欢欣和喜悦。

大善之海指的是初发菩提心。一旦“为了利益他人而觉醒”的发心成为我们的指导原则,就是情绪动乱也不会让我们迷路。有明确决心的人像山岳,纵使天气骤变,他仍然稳定。记着这一点很重要,而且别以为一定要等风雨停息,才能继续向前迈进。

寂天菩萨还随喜希愿一切众生获得安乐的人,也随喜仅仅瞥见这种广大发心,便决意训练自己的人。同样地,他也随喜积极利益一切众生,减轻众生痛苦的人。

一切众生听起来广大得不合情理,但这只是一种向外看世间的方法,看看有没有任何我们痛恨、害怕、不能不怨恨的人。“包括一切众生”的观念挑战着我们惯常的习性,我们老是选择我们喜欢谁、不喜欢谁,希望谁成功、谁失败,这种旧习气是死硬派。所以,虽已发心利益一切众生,无一遗漏,我们还是得一步一步来练习。

精神,容许自己有充足的时间让转变渐进发生,如此便不会因过程缓慢而灰心丧气。嫉妒和好强是我们想尽办法要否认的负面情绪,如能对它们加强无偏见的觉知,随喜的修行就成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