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品 发菩提心(5)

第二十九和三十颂间接地谈到了布施波罗蜜,这种布施让我们从压力和自私中超脱。根据法教,布施有三类,也就是三种给出自己、帮助他人的方法。

第一类是“财施”,像布施食物或庇护所。

第二类是“无畏施”,我们帮助恐惧的人。如果有人怕黑,我们给他一支手电筒;如果他们正经历可怕的时期,我们安慰他们;如果他们从恶梦中惊醒,我们陪伴他们。听起来不难,但需要时间、努力和关怀。

第三类是驱除无明的黑暗,亦即是“法施”,是最深度的布施。虽然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消除无明,但我们可以靠着典范和教示,彼此激励和支援。

救度有情众生之愿不可思议,但永远从自己开始。我们唯一必须分享的,就是自己的体验。我们实在无法假装自己有多觉醒或多慈悲。我们的许多体悟是从诚实认清自己的缺陷而来。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自己的标准,这使我们谦卑,也让我们对他人的困难和错误更有同理心。

总之,最好的朋友是具有同理心,又能善巧地帮助我们自助的人。

如果有人受恩能报,

尚且值得世人称许赞叹;

那么主动利人的菩萨,

值得我们赞叹就更不在话下了。

有人以嗟来食的轻蔑态度

不过施食一次——

使饥渴的众生获得半天的温饱——

就被世人恭敬地称为大善人。

何况菩萨尽未来际,

不断施予无量无边的众生

成佛之道的无上妙乐,

圆满众生最究竟的愿求。

第三十二颂指印度的习俗,给予布施一个固定形式。如果一个人一天一次、一周一次、一月一次施食给乞丐,他便被视为具有美德的人,因此寂天菩萨提出有计划地布施。

若住在有游民的城市,我们大部分人可以这样做:自拟一个计划——像是布施第一个向我们开口的人,以此减轻我们这一天其余时间的罪疚。这样的布施当然是有功德的,但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当我们布施给无家可归的男女时,我们发愿希望他们从痛苦中解脱,我们还可以发心将我们的安乐和幸福延伸给他们以及所有游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觉彼此有多少相似之处,然后以无有怨气、无有嗟来食心的态布施。

即使在发菩提心最早的阶段,我们也可以将一切众生包括进来。如果不断施予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佛之道的无上妙乐,超出你的能力范围,你只要当它是真的就好。举例来说,当我们生病时,我们不太会想到别人生病。但我们是可能转变的:若你生病,你可以想到别人也会生病;即使泡个舒服的澡也会让你钻出茧来。可是无数的人——冻坏了而渴望温暖的人,累坏了却无法休息的人——却享受不到这样的舒适。我们可以发心令一切众生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得以享受我们所享有的快乐。

最后三颂谈正确对待菩萨的方式。

若有人对发心博施济众的菩萨,

生起狠毒的嗔害心,

佛说:此人将长受地狱之苦,

而且时间就像心怀恶意的劫期一样长。

反之,若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

将获得广大长久的善果。

菩萨即使遭遇逆境,

不仅不生罪业——反而增长善行。

对已生起这种珍贵庄严菩提心的菩萨——

我深深礼敬!

这种安乐的泉源甚至能带给仇敌究竟安乐,

我深愿皈依!

第三十四颂首次提及地狱。小时候大人教我地狱是终极的惩罚,如果你真的很坏,死后就会被送到那里去。我很高兴向大家报告,在此并非这样的见地。以佛教徒的观点,我们看的是因果,以及我们不断在内心熏习的习气。因此,我们现在开放或封闭心灵,就是撒下未来的地狱或幸福的种子。

许多藏传经论生动描绘了吞噬一切的地狱,这不外乎是众生的内心经验。举例来说,寂天菩萨在最后的回向品说,以刀兵相互疯狂砍杀,特指有意去伤害另一人,尤其是伤害已经献身于利益众生的人。我们残酷行径的远期果报,就是身处地狱一般的环境。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嗔恨心伤害了自己,并不是我们受惩罚而被送进地狱。地狱是我们嗔恨心的示现。

也须注意寂天菩萨说,生起狠毒的嗔害心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关键词是“生起”,对任何人生起嗔害心,都会产生极度的痛苦,时间就像心怀恶意的劫期一样长——换句话说,我们执持嗔害心不放下的时间有多长,痛苦就有多长。

另一方面,生起清净的信心便有快乐,它不会分隔彼此,使我们感觉被割弃而生起恐惧,反而使我们与人更贴近。

第三十五颂中,寂天菩萨说菩萨即使遭遇逆境,也还是会从事善行。我们在遭逢难关时往往害怕、发飙、耽溺于某种瘾头以逃避痛苦。寂天菩萨说,菩萨遭遇艰难反而变得柔软、仁慈,我们也可以发心达到同样的境地。

菩萨道需要努力。我们的习气根深蒂固,然而,我们一旦发现艰难的处境使自己更自私、更封闭,我们就可视其为真理的示现,转化即会发生在这些痛苦的时刻当中。逆境可以生起谦卑和同理心,让我们不再造作更多烦恼和严重的罪过;好比跪下使我们柔软,也更能向他人伸出援手。

在最后一颂中,寂天菩萨礼敬一切愿意唤醒菩提心的人。他礼敬菩提心,菩提心是安乐的泉源,甚至能带给仇敌究竟安乐。

结尾好似与第三十四颂相矛盾:生起狠毒嗔害心的人会陷入地狱。但从觉醒圣者的观点来看,即使生起狠毒的嗔害心也可以获致幸福。由于我们发了慈悲心,甚至可借助“仇害者”将我们从只顾自己的心态中超脱出来,由此证悟。

我们知道快乐的根源之后,便不会再增加痛苦。例如有人侮辱你,你也许想报复,但你知道这不会利益任何人。相反地,在想讨回公道的当下,你可以对自己说:“愿我对此人所感到的愤怒,终令我俩解脱。”

这是初发心菩萨的愿,他们正在学习如何放下。纵使我们不是真的这样感觉,我们也能说出:“愿这个看似负面的因缘,让我们觉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