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参加同盟的各邦都担心商业机会被同盟里的其它成员抢走,大家就都把改善交通当成了增强自己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铁路方面,1835年7月7日从纽伦堡到菲尔特的铁路通车。作为德意志境内的第一条铁路,它还是靠马匹牵引的。可是,随着各邦对铁路投资的飞速增加,到1839年德意志的铁路长度就超过了法国,1850年达到5856公里,1870年达到18876公里,1872年达到了22426公里,超过了首创铁路的英国。
作为德国铁路系统的倡议者和建立者之一,李斯特说,“铁路系统和关税同盟是连体双胞胎,具有一个思想和一个感官,相互支持,追求一个共同的伟大目标:把德意志的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此外,德意志的内河运输也借机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关税同盟加强了德意志各邦的经济联系,为日后建立起以普鲁士为主导的统一德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普鲁士作为德意志的第二大邦,也是关税同盟里的第一大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德意志的三大矿区:鲁尔、萨尔和上西里西亚都在它的境内。同盟建立之后,各邦同普鲁士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比如说,到了1857年,同盟境内95%的生铁产量都来自普鲁士,连萨克森这样的工业相对发达的邦都要向普鲁士订购原料;同时,各邦的大批农产品和工业品也在普鲁士找到了广阔的市场。比如1852年这一年,普鲁士消化了黑森-达姆施塔特皮革产量的40%,烟草产量的43%和葡萄酒产量的50%。
尽管萨克森和普鲁士的工业品存在竞争,但是由于同盟为所有的成员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萨克森和普鲁士的工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1860年前后,萨克森2/3的农产品来自普鲁士,萨克森则专攻工业生产。类似的劳动分工在同盟的其它区域里也得到了发展。很多新的合作企业建立起来了,比如萨克森企业家在巴伐利亚的霍夫地区投资设厂,从事纺织业生产,而巴伐利亚的织工同样也在毗邻的萨克森染坊中工作。
从1850年代以后,同盟各邦的金融合作也越来越多:普鲁士银行家梅维森、奥本海姆等先后在邻邦建立新的商业银行,而1853年达姆斯塔特的工商银行则是科隆的金融家们建立的。这些银行为关税同盟区内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保险和抵押行业和金融信贷业一样,也在邦国间加强流动。
跟积极推动德意志经济联合的普鲁士相反,奥地利对关税同盟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