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腓特烈大帝--德意志的千古一帝(16)

腓特烈大帝的文治,被当时法国的人文主义哲学泰斗伏尔泰称做“开明君主专制”的代表,两人还保持了长期的通信关系和友谊。

11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过得飞快,可是,动荡的欧洲局势注定了腓特烈大帝还有重上战场,乃至于创造“普鲁士永远的军事神话”的机会。

到了1756年前后,欧洲的外交形势又逐步恶化了--普鲁士和雄心勃勃向西扩张的俄国之间,关系日渐紧张;由于和英国合好,普鲁士又得罪了跟英国在全世界掐架争夺殖民地的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为争夺德意志控制权,也是冲突频发,被普鲁士赶下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奥地利女王特雷莎甚至声称,“为了奥地利的强大,我不惜卖掉自己的最后一条裙子”。

为了制伏就算光屁股也要打仗的奥地利,1756年8月29日,腓特烈大帝先发制人进攻萨克森。从这算起,这一仗打了整整七年,所以史称“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里,普鲁士的开局不错,出兵才一个月就打下了萨克森的首府德累斯顿,然后顺利进入波西米亚。

1756年10月1日,腓特烈大帝率领的2。85万普军和布劳恩元帅率领的3。4万奥军在易北河西面的罗布西茨交火。结果双方损失相当--都损失了大约2500到3000人不等,但奥军敌不过普军的攻势,首先退出了战场。从战术角度来说,还是腓特烈大帝获胜。

可是到了1757年,法国和俄国也加入战争,对普鲁士作战。这样一来,腓特烈的处境就不妙了:普鲁士北面靠海,东面南面和西面分别是三个强敌:俄国、奥地利和法国。按《孙子兵法》的说法,普鲁士已经陷入了“死地”。

孙子兵法里又说,“陷之死地则后生”,也就说,混到这个份儿上,就剩下拼死作战这一条路了。

腓特烈大帝也是这么想的。

腓特烈大帝明白,想要置之死地而后生,就不能被动挨打--反正守也守不住,而是要主动出击,争取早日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于是,他集中大军11万,兵分四路南下进攻波西米亚,然后四路再合成两路,沿着易北河继续南下,准备进攻布劳恩元帅统领的同样人数的奥地利军队。

5月6日,普奥两军的先头部队在布拉格附近相遇,展开了布拉格战役。由于奥地利军队居高临下,在战役开始的时候就占据了优势。奥军右翼一举击溃普军左翼的进攻,连普鲁士的老元帅施维林都中弹身亡。关键时刻,对战局的嗅觉极其敏锐,堪称天才的腓特烈大帝却迅速抓住了奥军右翼得胜之后恃勇轻进,脱离中央部队的空档,用自己中央的22个步兵营包围了奥军右翼;与此同时,齐腾中将率领的普鲁士骑兵也从战场外围迂回到奥军中路背后,发起奇袭;等战局形势稍微逆转,普军中路就在曼施泰因少将的率领下,也发起了正面进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