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腓特烈大帝--德意志的千古一帝(14)

对于腓特烈这个占便宜没够的主儿来说,一仗没打就白白放弃这么多地方,肯定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将计就计,装作往西里西亚的首府布雷斯劳回撤,引诱奥地利的洛林亲王查理追击。到1745年6月3日,腓特烈突然命令大军掉头,杀一个回马枪,在第二天凌晨4点,突然向驻守在霍亨弗里德堡的奥军发起进攻。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的第一场大战,也是腓特烈平生的第三场大战--霍亨弗里德堡战役就此展开。

跟前两场战役一样的是,这次普鲁士的步兵依然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中路的小利奥波德亲王率领21个步兵营冒着对方的炮火奋勇前进,一直走到步枪的射程之内才密集开火,第一排齐射就射倒了正面敌人的一半;跟前两场战役不一样的是,这次普鲁士的骑兵也发挥了威力,左翼的骑兵先锋突进,20分钟内仅凭94人的伤亡,就夺下奥军大炮9门,军旗64面,俘虏敌军2500人。

上午9点钟大战宣告结束,普鲁士军队以阵亡905人,总伤亡失踪4751人的代价,歼敌13800人。

至于奥地利方面呢,尽管遭遇了上万人的损失,但是凭着比普鲁士大10倍的国土和多数倍的人口,很快又重整军备。9月29日深夜,洛林亲王查理领兵4万,在索尔突然包围了腓特烈的2。2万普军。

腓特烈也没想到奥地利的恢复能力有这么强,一整夜都不知道被敌军包围了。第二天早晨8点,依靠人数优势把普军团团围住的奥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对方的包围,平时就训练有素,这时又由腓特烈亲自指挥的普军居然阵脚不乱,在国王的直接指挥下展开了反冲锋。

按照腓特烈的计划,普军本来应该是由右翼首先发动进攻,同时中路和左翼退守,这样才能集中优势力量,避免和数量上压倒自己的奥军全面接触。

可战斗一开始,普军右翼的步兵率先出击,冒着炮火深入敌阵,一举攻占了奥地利的炮兵阵地,进展得惊人地顺利;受到右翼战绩的鼓舞,普军的中路和左翼也放弃退守的计划,奋勇前进,结果,人数占优、又包围了敌人的奥地利军队反而被普军的反冲锋打得七零八落,不得不全线退却。

这一仗,普军损失3911人,奥军损失7444人,腓特烈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大获全胜。

这一仗在军事学上也有很深刻的意义:

从古代到近代,由于地方小、人口少,再加上智力不够发达,欧洲人打仗没有什么战略。他们打仗时最强调的就是阵型,比如步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弓箭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骑兵应该在什么位置上,打起仗来先射箭,然后骑兵冲锋,最后步兵再上什么的。像我在前面介绍腓特烈打的这四场仗,动不动就是“左翼”、“右翼”、“中路”什么的,说的也都是阵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