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网吧里的互联网,在改变Martin和Paul的生活(3)

与更早“瀛海威”的败北一样,8848短暂的辉煌后归于尘埃,两者的经历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方面,8848提供了太过超前用户需求的商业服务,如王峻涛当时提出了电子商务“三座大山”的说法:一是当时中国网民只有400万人,决定了电子商务商业机会有限;二是物流和配送的难题;三是最大的困难就是网上支付难题,以及远距离购买的信任危机。8848烧着风险投资的钱,组织货源,开发配送渠道,解决支付问题,甚至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用比传统商家高10倍的成本去销售一罐可乐。8848变成了一家超前和脱离中国网民实际电子商务消费基础而提供服务的企业。另一方面,8848的背后短视资本没有坚定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导致8848不能够坚持BTC(Business To Customer,商家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更加不能谈继续坚持下去直到电子商务“三座大山”被推翻的那天。

对比现在和10年前的中国电子商务环境,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也就决定了8848的生存困难。这个电子商务环境首先表现为电子商务概念在网民中的普及,然后是网民用户的接受和认可。10年前,国内大多数网民眼里的电子商务还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互联网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其次,十年前的网络支付、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发达,用户无法安全、便捷地支付,同时收货又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在8848上的一次网络购物动辄半个月才收到货,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电子商务的用户体验。

当时CHINAREN的创始人陈一舟(现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商务发展比美国慢20年,互联网技术只慢半年。如果说美国电子商务是“需求推动型”,那么这时候的中国电子商务则更多的是“技术拉动型”。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实践美国早在1980年初就已经开始,是美国企业的商务需求促进了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进步,并最终促成了电子商务概念的形成。但在中国,这个时期的电子商务却是由国内IT领域和媒体炒作起来的,它的概念先于中国实际传统商务的应用需求和发展。也就是说,在国内个人和企业用户还没有真正需要电子商务时,逐利资本的力量却把电子商务概念早早拉到了还不够成熟的中国。其实正是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手“导演”了1999年中国电子商务精彩的开幕,同时这一现象也早已注定了2001年中国电子商务以一种令人悲哀的形式闭幕。

2000年,在完全“脱离用户需求”的电子商务假“起”真“落”的同时,另外3家表现出“紧贴用户需求”特征的互联网应用(搜索、即时通信、网络游戏)正在暗潮涌动和迅速崛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