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帮了蒋介石一把——炮击金门内幕(5)

毛泽东说:可能40年都不拿台湾

作为总导演的毛泽东,亲自指点着炮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央军委、周恩来也不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但最终拍板都要经过毛泽东。例如是否对金、马实施空中轰炸,甚至白天打,黑夜打不打;是打排炮,还是打零炮等等。在已经掌握了全国政权、经济建设转为主要工作若许年后,毛泽东再度淋漓酣畅地施展了他出类拔萃的军事雄才大略。

然而,只能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军事家,还不是最高品位的军事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只有在政治舞台和战争舞台都游刃自如,牢牢掌握主动权,才称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泽东正属于这一类军事家。

进入10月后,炮击行动预期的目标已经一一达到,但美国、蒋介石方面都还没摸透毛泽东的真实意图。甚至参加炮击的广大指战员也不清楚最高统帅的整体构思,他们还在摩拳擦掌,以为紧接着炮击的是渡海作战,收复金、马,然后红旗直指台湾岛。

可此时毛泽东与身边人员谈论的话题已经是:“现在我们不拿台湾,可能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台湾。向金门打炮,也不是为了解放金门。”他已经在考虑停止炮击了。

10月5日,毛泽东突然要彭德怀、黄克诚转告叶飞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在10月6、7日两日停止炮击,“偃旗息鼓,观察两天”。

第二天,他又改变了主意,发布了准备推迟几天发的、由他亲自执笔、以彭德怀名义发的《告台湾同胞书》。书中开篇的文字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将停止炮击的时间延长到一周,并敦促蒋介石同大陆就和平统一问题进行谈判。至此,以炮击为主的军事斗争,开始向以政治斗争为主的谋求谈判转换。

停炮一周期满,毛泽东表示继续停炮两周。美国见此,遂借口金、马地区实际上已“停火”,再次要蒋介石后撤,同中共脱离接触。美国国务卿准备再赴台湾,对蒋紧逼。10月21日,杜勒斯飞抵台湾。

针对美国的举动,毛泽东订下了将炮击形式固定下来的对策。10月25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以彭德怀名义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

书中指出:“美国的政治掮客杜勒斯,爱管闲事,想从国共两党的历史纠纷这件事情中间插进一只手来,命令中国人做这样,做那样,损害中国人的利益,适合美国人的利益。就是说,第一步,孤立台湾;第二步,托管台湾。”

书中请国民党当局不要屈从美国的指挥,让他们回顾一下张作霖之死的往事,警告说美帝国主义之凶恶不下于当年置张氏于死地的日本人,劝蒋介石等“当心一点儿”“不要过于依人篱下,让人家把一切权柄都拿了去”。

为了继续使蒋介石持有不撤军的理由,书中宣告恢复炮击金门地区,但固定为单日打炮,逢双停火,“以利你们长期固守”。

恢复炮击后,法新社驻台北记者发出的消息说:台湾当局人士在炮击之后,“显然松了一口气”。当杜勒斯要蒋介石公开声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都不与中共和谈,蒋介石默不作声”。

从10月25日以后,金门地区的炮战成为纯粹政治意义的行动。例如11月3日,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大打一天。“打1万发以上,对一切军事目标都打。以影响美国选举,争取民主党获胜,挫败共和党。同时使蒋军得到拒绝撤兵的口实。”除此之外,双方都象征性地把炮打在对方的海滩上,没有丝毫军事意义。

久而久之,西方一些明眼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炮战是中共与蒋介石之间对付美国的“一种默契”。台湾海峡的局势又趋缓和,而美国“划峡而治”、搞“两个中国”的蓄谋彻底失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