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景德镇的制瓷业(1)

元、明时期,瓷器制造仍是主要手工产业,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延续到元代的宋代地区瓷窑和器型包括北方的耀州窑(见前图7-9)、东南部的龙泉青瓷,以及采用釉上图案和雕刻的北方磁州瓷(见前图7-10)、釉色流动的钧瓷。1976年在韩国沿海发现的驶往日本的沉船上载有约17000件外销瓷(见专题8-2“元代沉船中的瓷器”),包括许多龙泉青瓷、景德镇的白瓷或青白瓷,说明面向出口的大规模生产。一般说来,元代依然开工的宋代瓷窑在器型和图案上变得粗糙,有很多模具产生的纹饰和欠缺工致的器型。技术创新包括:通过添加铁形成装饰性褐斑,{13}或使用经焙烧而不上釉的陶土浮雕贴花,在龙泉青瓷中生成对比色,如施加于青釉大盘的素烧锈红色花瓣和龙纹图案(图8-21)。

一个重要的新方向是以江西景德镇瓷窑为中心的制瓷业的发展。由于几个原因,元代在陶瓷史上至关重要。内陆东南省份江西景德镇的瓷窑呈现明显的生产集中。该地区得益于充足的瓷土,森林提供了烧窑的木材,较为中心的位置、路网通畅,便于水运。13世纪,元代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立了瓷业官方管理机构——浮梁瓷局,明清时期依然是朝廷的制瓷中心。官窑生产的瓷器供宫廷使用,还作为外交礼物或官吏的赏赐,此外,景德镇也有许多民窑,所产瓷器供广阔的国内消费和出口。

资源、技艺和帝国权威在景德镇的汇聚导致具有国内和国际规模的制瓷业发展。专业分工和生产的合理化,追求批量生产的效率,是瓷器生产的特征,类似后来的工业(及一些中国早期先例,如汉代的漆器制造)。到16世纪中叶,景德镇有1万多名工匠从事瓷器生产,一件瓷器可能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大规模集中化的手工业供应皇室以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几个世纪间,景德镇是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主要元素,时至今日仍是制瓷中心。

在技术和风格方面,元代因釉下彩装饰的出现而重要,除了铜红釉瓷,最为有名的是使用钴蓝颜料的青花瓷,经久不衰。尽管宋代品味偏爱单色瓷,图案限于雕刻和塑印的纹饰,但北方磁州窑中已有用墨色般氧化铁或彩色釉上颜料在瓷胎上描绘生动图案的先例,更早则有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图案。然而,这些是不够精美的炻器,在较低温度下烧成。继北宋时期的一些实验性进展之后,元代景德镇首次大规模将制瓷技术和釉下绘画结合起来。对“釉下蓝”瓷器的喜好或许因元代的国际联系而促发和可行。用于青花装饰的钴蓝颜料最佳产地来自西亚,在蒙古人控制亚洲的时期,贸易渠道开放,更易获取原料。多数早期青花瓷生产似乎也针对中东、近东和东南亚的外销市场。这些青花瓷的部分设计或许原本打算以装饰风格相似、更为耐用精致的瓷器取代图案粗劣的近东瓷器。促进青花瓷制造的多数需求或许源自西亚的阿拉伯买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