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佛教的国家资助(3)

墓塔一般体量较小,用砖石建造,常置于寺庙中心区之外的特定区域(塔林)。一些塔模仿真实木结构建筑的立柱、斗栱、出檐和门窗。河南登封会善寺的净藏禅师塔(图6-13)是唐代之后常见的八角形塔的早期实例。塔身仿唐代木构亭式建筑,各角柱柱头上设斗栱,阑额上雕出人字栱。塔身之上重檐叠涩,顶部是精雕莲座,承托火焰宝珠状塔刹。该塔凝聚了唐代木构建筑的菁华。

舍利塔常位于寺庙的主要院落,可根据其形状和原形分类。单层舍利塔,如山东历城的四门塔,建于611年,源于阿育王窣堵波(Asokan stupas),今仅能从铜制模型和敦煌壁画中觅其踪影。该塔为全石结构,方形塔身,四角攒尖形塔顶,四面各开一券门。塔内中心柱四面各有一尊佛像,面门而坐,四周回廊环绕。其他单层舍利塔更为宏大,7世纪上半叶的杰出例证是今河南安阳附近的修定寺塔,因遍嵌模制高浮雕花砖而闻名,如斗篷般覆盖墙壁。上层浮雕对帷帐的模仿最为明显,围绕塔檐饰以华缨点缀的垂幔,下方菱形花砖上雕有佛教图像,包括力士、动物等。

所有11世纪之前的木构多层塔现已不存,遗留下来的砖石结构塔呈方形,主要因与两种原形——汉代多层楼阁或首见于嵩岳寺塔(图5-14)的密檐式塔——的关系远近而不同。两种类型内部可中空,信徒沿木梯而上。最有名的例证是西安大雁塔,唐高宗为其母而建,武则天重修于约701-704年。底层边长25米,塔高64米,为唐代长安最宏大的建筑遗存。该砖塔表面简洁,主要有壁柱和阑额,柱上设大斗。长安地区其他源于楼阁类型的塔有为纪念玄奘和善导⑩而建的墓塔,从中可见更多细节。同一传统的早期例证是现已不存的永宁寺塔(图5-13)。源自印度希诃罗(sikhara)塔的密檐塔以坐落于长安的小雁塔最为着名(图6-14),平面呈方形,约707年为荐福寺而建,为中空砖结构。在16世纪的一次地震中,塔中间震裂,又在其后的一次地震中神奇复合。塔身现存13层(原为15层),塔顶已无。类似嵩岳寺塔,檐间距离缩小,底层通常高大,可能曾环绕回廊。高近50米的小雁塔是西安第二大唐代建筑遗存。

我们不应忘记这些宏伟舍利塔建造的原因。唐代非常尊崇印度佛教圣地的遗物,至少四座寺院声称供奉着佛陀舍利,仅一件存留至今,发现于长安以西(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1981年寺内明代砖塔的倒塌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探究唐代塔基和地宫的难得机会。唐代木塔建造时间不迟于874年,为大型方塔,每面六开间,其外观可能类似地宫前室汉白玉阿育王塔内的铜浮屠(图6-15)。地宫属于早期形制,在较早时候,佛塔地基中央有简单石室,而法门寺地宫由一系列彼此相连的石室和通道构成,长20余米,深6米,从甬道进入。石门与前文谈到的皇家陵墓中的石门相似,便于迎送舍利。

在1987年的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共发现四枚佛指舍利。{11}871年唐懿宗供奉的一枚发现于地宫后室,用来保存舍利的八重宝函(图6-16)用金、银制成,运用雕花、镶嵌珠宝奇石等多种装饰工艺。与舍利相伴的华美银器、织物等多数制于宫廷作坊。后室地下密龛中发现的另一枚舍利放置在玉棺中,外套水晶棺。为什么四枚舍利同聚一处?答案可能与朝廷对9世纪40年代灭佛运动的回应有关,皇家慷慨的资助和供养实际上或许是对几十年前灭法的补偿。当时其他地方的舍利似乎汇聚于法门寺,使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舍利宝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