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凝聚现代化发展的共识(2)

总起来看,发展报道即中国现代化报道。分开来看,横向有一分为六;纵向有发展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重点是按各地的新时刻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报道;当前,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道,是对现代化提速的新目标奋力冲刺的报道。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新闻报道的现代视角,重要是把单篇发展报道扩展成覆盖现代化六大领域的“发展报道群”,既全面报道新一轮发展,也为报道下一轮发展,即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而热身。这整个过程,就是新闻报道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1869年,清同治八年,北京,深夜,直隶总督曾国藩愁对门客,说当今“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吾日夜望死,忧见宗祏之陨”……树间是凄厉的风……2004年,北京,美国学者阿瑞吉提出一个问题,以前人们老问中国这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会衰落,他的问题则相反:这么一个晚清以后看上去好像要衰落的文明,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要复兴了?这背后一定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我补充一句:这过程,一定有很多震撼世界的大新闻!社会学家黄平讨论“东亚的另类现代性”,提出一个命题:中国(1)十几亿人,在(2)近三十年的时间里,(3)保持平均高于8%的GDP年增长率,使(4)近三亿多农村人摆脱了赤贫,(5)两亿多(就地或异地)实现了非农化,且(6)没有发生波及较大的内乱(革命、起义、暴动、灾荒),也(7)没有导致较大规模的对外移民、殖民、战争、侵略,还在发展中自我调整,(8)提出了改变战略,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9)构建和谐社会。这在英国工业化以来,甚至是有史以来,都前所未有的。 ——不管中国当前还存在多少问题,黄平先生提出的几条确实是很“硬”的,无法忽略不看或轻易推翻的。将其转化为新闻术语,这些“硬”事实就是中国各地千姿百态的“独家事实”;及时深入报道其变化,何事、何时、何人……直言之,五个W和一个H,就是千变万化的“独家报道”。中国现代化提速,这类独家事实、独家报道当然会大面积、高频率、强力度地涌出!

凝聚共识的机理及紧迫

发展报道群指向凝聚发展共识。因为新闻是公众话语,新闻把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凸显在探照灯下,把个别人和事通过报道转化成公共资源。报道蕴含的知识、信念、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是要同受众分享的。新闻事先假定媒体和受众共享一个知识数据库,否则新闻无法理解;而每条获得受众认同的新闻,都是对这个数据库的持续更新。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不仅记录历史,更在“生产现实”,最基本的“生产”就是与时代同步,每时每刻凝聚共识。

至少三个原因,使凝聚共识格外重要和紧迫:

一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国内各种“两难”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医疗、教育、社保等改革都进入关键阶段;国际货币战、贸易战刀光剑影,中国周边外交难题接踵而至。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更需凝聚共识:以现代化为导向审时度势、统领发展。

二是新媒体勃兴。人人有个麦克风,众声喧哗,新媒体把分殊化(分众化、分散化、去中心化)推向了极致,这暗含极大的危险。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指出:“博客世界遍布错误、死角、串联和群体极化。即使最好的博客也缺少发表前的同行审查,它们的速度和非正规性通常导致油腔滑调、肤浅、混乱和大错。许多法律和政治方面的博客接近于……午餐中的轻松而不负责任的讨论……有时错误像野火一样蔓延。” 我在第1章还引过美国爱德曼公关公司总裁埃德尔曼的话:“在媒体技术爆炸的时代,除了每个人自己坚持的‘真理’外,不会再有真理了。”——所谓“众声喧哗”,按常识判断就是谁也听不见谁,除了距离极近的人或嗓门特大的人。按学理判断就是:缺乏共识的“意见自由市场”,只会“真理越辩越昏”!健康社会总是永恒的双向运动:一边分殊化,一边中心化,两者永远在同时进行。愈是众声喧哗愈需要强化共识,总得对重要次要有些基本认同。

三是巨国规模。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开篇即强调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实”:翻看世界地图,全欧洲和南北美洲住着10多亿人,这10多亿人生活在大约50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而10多亿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他说:“这个惊心动魄的事实,全世界中学生都是熟悉的,但是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对它的涵义做过分析。” 别的学科我不知道是否还“迄今为止”,新闻传播学科倒让费正清先生说得脸红得像红苹果……那就尝试略加分析,这个惊心动魄的巨大时空统一体,假如只有两难选择、深层矛盾;假如只有众声喧哗、去中心化;13亿人有13亿个“真理”,还“越辩越昏”,给人混水摸鱼,中华民族将陷入万劫不复!

现代社会是靠三种力量整合的:一是制度,包括法律、规章;二是组织,包括企事业、社区;三是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哲学、道德、宗教……都不如新闻舆论在凝聚共识方面的影响力。这么一个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凝聚共识到现代化发展上不是轻松的事,而接受这项挑战,承担好这项使命,笔下有雷声,日照大旗红,中国新闻界就为中国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