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世界格局与世界能源格局(2)

两种观点的认识是一致的。

但是,很少鲜有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世界格局的含义。在我笔者看来,世界格局实际上是世界范围内国家或国家集团在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上的暂时稳定和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一状态符合最优或次优的条件,任何其他状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都无法替代现有的状态。张宇燕教授认为,最一般地讲,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在这样的状态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均衡的努力都是得不偿失的。 他还进一步指出理解世界格局的几种不同角度。一是历史或动态角度,即力求回答“世界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二是横断面或静态角度,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三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角度,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界格局脉络。四是大国综合实力的消长角度,即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中,从其构造世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世界格局进行分析。

无论如何界定世界格局,大国的角色都不可或缺。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主要是大国的力量)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张宇燕教授认为,一国或国家集团的综合实力主要取决于以下6个要素:

市场规模,包括总产出与人均产出水平,以及相应的购买力;

货币与金融,主要看其货币是否是世界储备货币,以及其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和规模;

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其中既要看存量更要看增量;

国土、以质和量表示的人口与资源禀赋;

制度的稳定性以及与治理合法性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软力量”;

军事力量,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在国家间政治领域的集中表现就是世界政治格局,而通常意义的世界格局主要是指大国主导的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格局的形成始于世界近代史的开始,其前提在于世界市场和民族国家的出现。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四次大的变动,这其中也伴随着大国地位的消长和霸权的兴衰。第一次是维也纳格局。1815年拿破仑战争以后,欧洲战胜国重新划分了欧洲和海外殖民地,欧洲大国出现了均势状态。第二次是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格局。一战以后,战胜国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持了欧洲均势状态。美国和日本此时崛起为世界大国。第三次是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世界格局。二战以后,欧洲国家力量削弱,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这同时也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第四次是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格局。苏东巨变,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格局形成。

我们生活在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格局当中。当今的世界格局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大国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再一次出现。

第二,美国是大国当中实力和“权力”最大的一个,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挑战美国的地位。但是,随着欧洲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在增长以及中国的崛起等诸多因素,美国的地位在相对衰落。

第三,个别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优势,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等等。

因此,在既定的世界格局下,由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和国家之间所拥有的不同领域的“权力”的大小,仍然会出现次格局状态。

世界能源格局就是基于世界格局三个特点产生的次格局状态,它表现为能源领域中的国家实力结构的稳定状态,利益相关的各方通过竞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