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来自火星?(1)

在21世纪的此时,社会的性别角色结构(男人这么做,女人那么做)将性别关系两极化是前所未见的,当以往的“互补”情况已由新的“对称”情况取而代之时,冲突似乎成了争取平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近年来有许多书籍广受欢迎,这些书告诉我们男人女人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然后又解释了这些不同是什么。最有名的应该算是格雷(John Gray)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Women Are from Venus)这本书了。作者在书中提到女人渴望有人陪伴时,男人却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如果我们明白两个住在一起的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是因为性别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固执或存心不良,也许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去同情地回应伴侣所说的话,当然也不坏。然而或许最重要的不是学会如何对这些奇怪的人做反应,而是学会不去做过度的反应,学会倾听。回答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有名的一个问题“女人要的是什么?”的最好答案是:“你为什么不去问一问,然后听一听她要的是什么呢?”

一旦男人女人之间的差异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这种生物决定论就会被用来“正当化”所有的不公平了。在努力多年企图摧毁这些不公平之后,新一波的女性主义学者已再次肯定他们以前据理力争的“性别歧视”的确存在。米勒(Jean Baker Miller)强调“反应”(responsiveness)和“互惠”(mutuality)在女性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吉莉根(

Carol Gilligan)也提及女性“关爱”(care)和“联系”(connection)的质量对女性的自我、女性自尊及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依照吉莉根的说法,男人是在筑塔,女人则是建立网络。

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的新作品的最大影响力,是再度肯定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只是这一回也连带建立了所谓的女性心理学。乔德洛(

Nancy Chodorow)在1978年出版的《母职的再生产》(The Reproductiorn of Mothering)一书中指出:由于女孩与男孩主要仍由母亲抚育长大,他们长大之后也发展出“依附”(attachment)与“独立”的不同方向。男孩子必须离开母亲以宣示自己的男性气概,这就是为什么男孩子到了某个年龄就开始自母亲的拥抱中退缩,也是为什么“娘娘腔”及“妈妈的儿子”仍然是威力无比的责骂。另一方面,女孩子并不需要为了成为女人而否认母亲的关爱与联系,她们经由“联系”而成为她们自己。

在乔德洛和吉莉根的提醒下,天生的性别差异已是许多作家视为当然的,也就是女人在根本上就不同于男人,导致她们较善于倾听。对接受这种前提的人来说,生命很简单:所有关系的复杂性可以用一个通用的解释解决 ——男人这么做,女人那么做 ——就是这么简单!

这种新的角色刻板分类,反映在这类书籍被普遍接受的态度上,在书里把许多男女之间对话中的些微差异及两极化,简化为“性别差异”的一项:男人追求权力,女人追求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系。很悲哀的是,现在好多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也许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改变倾听质量。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男女之间没有对话上的差异,而是说也许遏止那些夸大性别差异,甚至赞颂这些差异的情况,现在正是时候。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认定男女之间有很大的性别差异呢?我们说不同的语言,命运也因此而不同吗?女人的天性真的是关怀人、寻求与人的联系吗?男人的天性真的是独立及寻求权力吗?而这些两极化反映在我们的文化中,形成了我们一般人希望被欣赏的共同渴望吗?

有时社会及政治的因素给所谓的性别差异提供了一个潜在解释。举例来说,也许“关心”代表一种性别差异,或者更精确一点说,是低位阶的人寻求妥协的一种方式。也许有些女人(及男人)之所以表现关心是因为要讨好别人,而讨好别人是源自于缺乏个人力量的感受。同样的,一位女性要丈夫多关心她,却跟丈夫争论起来,而当她在与孩子争论时却仍然强调原则的重要性。社会强调关心的原则,有时也会使得一些女性很难察觉到自己的需要。也许不需要为性别差异而抱歉或沾沾自喜,更有用的方式是:互相谈谈话,不是谈论对方如何如何,不是朝两极化的方向,而是朝“合伙人”(partnership)的方向前进。

也许在我们开始倾听彼此的同时,可以让我们的内在与人际关系获得更好的平衡。也许女人被教养成相信幸福在于无私地为他人服务,然而她们也可以学习更尊重自己追求独立成就的努力及能力。也许男人只在成就中寻求自我,现在也可以学习尊重以往所忽略的关心及关怀的部分。在我们为男人、女人下较松散的定义时,为人父亲者也可以学着把他们在周遭所立的墙弄低一些,也缩减了为顾及男性气概而与他人之间形成的鸿沟;也许母亲们在学着更尊重自己的需求时,也学会了尊重与子女间的界限,并且容许子女有更大的空间成就自己。

假如我们不认为性别差异是固定不变且与生俱来的,也许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这个可能性:男孩子可以认同母亲的慈爱与关怀,成为更真实的男人、更好的父亲;同样的,我们也许会开始看到女孩子认同父亲与母亲,同时也认为可以拥有独立人格与自己想要的成就。或许上帝创造了双亲,就是要让孩子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最好的。

怪罪对方因固执、不敏感、性别的关系而缺乏谅解,也许可以安抚我们一阵子,却使我们不愿意倾听彼此,让情况变得更复杂。不是因为自私,而是因为个性及两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听人说话,别人也不听我们说话。全心全意地欣赏倾听的动力,会使我们更容易倾听彼此。是不是有必要把每个误解的形成依讯息、内容、脉络、说者、听者及反应一一加以分析呢?当然不是!只要从我们受伤的感受中勇敢地退出一步,考虑一下别人的观点,就是一项莫大的成就!

而我们又为什么对自己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所造成的误解这么敏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同时继续努力让彼此都可以听到对方的心声,就让我们仔细看看下一篇,让倾听变复杂的情绪因素吧。

测验:你是多好的倾听者?

为了协助你更清楚自己倾听的习惯,请完成下列问卷。诚实回答每道问题。由于倾听习惯会因为对象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先想一个跟自己有关的特定人士,然后再回答这些问题。你也许想做两次测验,第一次可以以家中成员为对象,另一次以同事或朋友为对象。当有人跟

你说话的时候,你是:1表示“从不”,2表示“有时候”,3表示“时常”,4表示“总是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