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高温从来不曾瞒报( 下 )

近年来,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这年头很多人不说真话,而气象台是想说真话,却说不准。我们也经常被自己说的预报欺骗和愚弄,就因为北京什么时候下雨这件事,就N乘N次地被LP数落,最后连LP问明天如何,我都会出言谨慎。

美国的某些同行有一篇职业训言:我们的预报准确率是80%,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帝是完美的,因为上帝从来不做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作为被嘲讽被责骂的对象,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你今天的错误明天就会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法隐瞒,无法欺骗。我曾经看过某些国家气象台很精美的小册子,对新入道者面对公众指责和奚落的时候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提供指导和安慰。对于从事这个行当的人来说,不能没有勇气面对科学局限和公众评说。

所以预报不准是职业水平问题,能预报而刻意隐瞒是职业品德问题。

尽管监测手段和预报模式在不断升级,但预报准确性的提升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10年里主要天气要素的定性准确率几乎也只能提高5%左右。

回想10年前,对于沙尘天气的预报很少出现在《天气预报》节目中,并不是因为那时候沙尘天气就特别少,是因为我们对它的关注少(还不是一个常规预报项目);10年前,对于大雾的预报,我们也很少提及,只是因为那时候大雾还并不是一项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正因为现在高速公路发达了,机场和航班增多了,交通在大雾面前变得更脆弱了)。这些天气本身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而是我们看待这些天气的角度和态度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天气确实在逐渐增多,很多极端气温纪录频繁被刷新被打破,但天气毕竟不是体育比赛,总打破纪录并不是好事。

极端炎热的天气,尽管出现几率越来越高,但终究是小概率事件。对于小概率天气事件的预报远远比常见天气要艰难。例如准确预报“特大暴雨”比准确预报“小雨”要艰难千百倍。这和医学上的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难度完全不同是类似的。

举一个例子:2006年4月29日预报太原次日的最高气温为35度。在1951年之后,太原在4月里从未出现过35度这样炎热的天气,属于历史新纪录,当时我特别敬佩山西同行的预报勇气。但是次日太原却是更惊人的37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是一个近乎精彩的预报。但是未必每一个人都相信这不是瞒报。

从生理上看,人对越接近自己体温的外界温度越敏感,我们可以敏锐地分辨出今天到底是35度还是40度,但很难分辨出今天到底是零下30度还是零下50度,尽管隆冬季节的寒冷,在预报上也经常存在误差,但大家的怨言相对要少一些。

近些年,高温已经明确作为灾害性天气成为我们预报的常规内容,并且在盛夏季节频繁发布高温预报或高温警报,不仅预报35到38度的高温,也经常预报区域性的40到42度,局部45度左右的高温。

而且大家针对包括高温在内的灾害性天气,甚至隐隐地还有一种“宁空勿漏”的预报心态,因为怕人说瞒报,所以宁可预报了没发生,也不愿意没预报而偏偏发生了。当然这种心态也是不科学的。

如果我们有兴趣,可以在夏季重点关注和监督高温出现比较多的地区如新疆吐鲁番,云南元江,广西百色,山西运城,以及诸如石家庄郑州济南武汉重庆杭州长沙南昌等城市,看看40度高温的预报情况。我记得北京有一次预报40度高温,第二天实际是42.2度,而北京的历史最高纪录是42.6度,在我看来,那2.2度的误差肯定不是谁刻意瞒报造成的。

盛夏季节台风严重影响的区域一定会放“台风假”,届时人们大都不需要上班或上学,但肯定没有谁敢刻意隐瞒台风。

另外用气温这个单一指标来界定天气的炎热或寒冷的程度,是全球统一的,并不是“中国特色”。我们也曾经尝试过用“体感温度”来作为一个补充,但它仍然不够准确和成熟。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今天,瞒报高温只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和猜测,而并不是天气预报中真实存在的。如果有,我们自己也并没有为这个肮脏现象而隐瞒的义务。

当然,希望现实中的高温真的少一些,让我们大家的心情更清新清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