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中的温度问题(2)

经常有观众问: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为什么有的是从低到高,而有的是从高到低呢?

举个例子吧,比如预报北京15-28℃。一般来说,早晨和中午的气象节目是播:北京28-15℃;而晚上的气象节目播:北京15-28℃。

因为一天中的最低气温通常发生在凌晨,最高气温通常发生在午后。28-15℃是指最高气温(28℃)先出现,最低气温(15℃)后出现。28是指当天下午的最高气温,15是指次日凌晨的最低气温。而晚上节目中的15到28度是指次日凌晨先出现的最低气温,和次日午后再出现的最高气温。

可见,天气预报中,气温无论是由高到低,还是由低到高,它既表述了气温波动的范围,也表述了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次序。这其中也反映了一种专业规则。

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觉得天气预报中气温一会儿由高到低,一会儿由低到高,这种忽高忽低的数字游戏太烦琐,非常不便于记忆。观众来信中最为集中的呼声就是改为“由低到高”的统一格式。

反过来说,这种忽高忽低的气温表现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看似严谨的科学摆设。这种方式数十年如一日地使用,但在观众中的知晓率依然很低,基本属于自娱自乐的规定吧。这种方式仅仅是每天告诉观众一个一般性道理:早晚气温低,白天气温高。

其实生活中也会有早晚气温高,而白天气温低的反常情况。比如冷空气上午开始影响,白天本该升温之时气温却一路狂降。于是最高气温出现在凌晨,最低气温发生在午后。(那么前一天晚上的天气预报中应当播出:北京28-15℃)但非常遗憾的是,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并没有看到过一个成功的预报案例。换句话说,现在的天气预报从实践意义上说,还不具备对这种非通常情况的预报能力和预报习惯。

另外,很多国内外城市还存在实际时差的问题,即使在通常情况下,也是不能一刀切的。(假设咱们早晨八点的节目播:北京28-15℃符合规定,同时再播:伦敦28-15℃就完全无理了,因为播出时伦敦当地时间午夜12点,按照先出先报的规则,伦敦应该是15-28℃,岂不是很混乱?)但如果国际城市一套标准,国内城市一套标准,势必造成新的不标准。

所以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再忽高忽低,用“由低到高”的统一的温度播报格式,简便清晰,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是不是更合适一些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