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中的温度问题(1)

以CCTV-1晚上的《 天气预报 》为例,主持人要用嘴播送从北京到澳门,再重播北京,读35个城市预报。每个城市的预报都涉及“摄氏度”的问题,例如“上海晴转多云,22—29度”。有人认为按照度量衡标准,35个城市气温中的“度”都应该读为“摄氏度”而不能简化为“度”。有人举例38摄氏度,简化读成38度,38度可能是电影名,可能是军事分界线,可能是锐角,可能是低度酒,也可能是温度上的华氏度。

度量衡,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尊重了这种意见,35个城市,每个城市都重复一遍摄氏度。冬季有零下和零上的温度时还要多重复一遍,一方面是说得很累,听得很烦;另一方面也浪费时间,每天35遍“摄氏”的累计时间约为20秒左右。即使每天的节目有两亿人完整收看,那么每年就浪费了中国人约4亿小时的美好时光,罪过啊,罪过。而且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气象节目啊!

后来我们采取第一个城市( 北京 )完整地播出“摄氏度”,其他城市简化播为“度”。 其实这也是一种国际通行做法, 如果预报:伦敦阴14—18度,主持人基本是简化地说:London will be overcast,14 to 18。主持人很少完整地说:London will be overcast,14 to 18 degrees centigrade。因为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适当省略并没有破坏度量衡标准,也没有影响观众的正确理解。 

不过,现在的做法也只能算做是一种变通性的做法。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它并没有完全符合度量衡表述标准的权威认证或认可。严谨与简洁永远是不同步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