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似是而非的解决之道

施密特的这番话,也是劝我们与屏幕拉开距离,划出一片空白地—而这片空白只有在电脑关掉后才会出现。一旦你照此做了,奇迹就会降临。你会找回最美好的感觉,生活会重新焕发出光彩。之前那些“节食”和“解铃系铃”的办法,虽然也是要制造空白,却没有顾及到我们的心理。无缘无故,我们凭什么相信这样做就是对的呢?

我们都有宝贵的经历,只是没按施密特的视角去看待它们而已。给母亲打了电话后,我一度到达过施密特暗示的空白。对我来说,那是一段“回归人性”的旅程,打电话是旅程的开始,而要走到旅程的终点却必须挂掉电话。假如有一本旅程指南,我们只要读了它,就能随心所欲地到达空白空间,那么无论是数字生活还是现实生活,都将因此而保持在健康平衡的状态,这样岂不是妙极?而且旅行次数多了,数字空间也会充满人情味儿,这不正是我们朝夕梦想的目标吗?

这本旅程指南其实不难到手,只要我们去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寻找就可以,那就是“过去”。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反思”,前人对意识有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正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处理今天技术与大脑的关系。尽管我们常以为信息时代是崭新的时代,跟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技术的革新其实是不乏先例的。历史中总有这样的时刻,新发明横空出世,大大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生活在彼时的前人也像今人一样欣喜、兴奋而不知所措。

随着新的联系方式出现,人类整体前进了一大步,个体也有了新的机会去创造和获得成功。然而与此同时,内在生活却在变革中失衡。16世纪印刷术发明时,前人有过这样的感受;19世纪中期铁路和电报出现时,前人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幸而总有几个灵魂在漫漫长途中洞悉了真理,总结出了宝贵的旅程手册。

在本书的下一章,你会遇见七位哲学家。他们全都经历过像我们一样的技术变革时代。虽然这七个人大多过世很久了,且毕生不知电脑为何物,但他们都深刻了解个人联系的欲望,他们对自己时代的技术(相当于我们时代的“数字设备”)洞察深刻,他们的见解发人深省。

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走过的道路也迥异。其中一位是实业家,大半生在为事业挣扎;另一位享有过世上最高的权力。他们阐述的方法也有分别。其中两位跻身于史上最伟大作家的行列,另一位却未曾留下任何翰墨遗作。然而这七位哲学家却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对认识联系的弊端怀有深厚的兴趣。联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联络工具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其优缺点各是什么?我们怎么用它来改善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今天的联系方式是全新的,所以我们不习惯回到过去寻找答案。在这个不断前行的世界上,所谓历史,就像一台用了15年的电脑一样,不仅落伍,还发挥不了作用。面对日新月异的全球社会,七个作古的人能教我们什么呢?其实,他们能教给我们的远远超乎想象。哲学和技术一样,都是生活的工具,只要工具好,都能历久弥新。今天我们使用的联系工具,不少源自千年前的发明,只是我们没注意而已。同样道理,伟大思想也没有变质日期。

这七个人表现出的思想,与我们的感受惊人地相近。面对当年的技术,他们同样感到不由自主。他们及同时代的人跟我们一样憧憬空暇、空间、宁静和深度。他们不像是古代人,却像是我们当代的人。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早就天翻地覆,然而幸福的基本要素却总是那么几个,源远流长,万古不变。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