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探望母亲的路上—手机的魔法(7)

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到底如何,是否应该受到更全面的评估,而不是单单看信息技术呢?我们在开发网络时,又怎么能只考虑网速,却不想想怎么利用好网络这个关键问题?莫非只要延长上网时间,人类就能变得更聪明,就能迸发更多灵感吗?难道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就能加深吗?一旦我们都成了深度网迷,难道家庭就能美满,社区就能发展得更好吗?难道网络建设好了,我们的机构就能更健全,生活就能富足吗?

最重要的是,我们连思考的空间都没有,如果把最关键的一环都给忽略了,那还怎么能实现这些宏愿呢?在任务与任务之间,我们需要为大脑留出一点空白,一处栖息之所,一个缓冲的余地。

但我们很少想这些问题,因为这都是些哲学问题,跟技术不同。技术问题是具体的,可以计算出来;哲学却是抽象的,飘忽无定。我们一般避开哲学,只关注工具本身,所以马不停蹄地追踪潮流,两眼紧盯最流行的设备。但这样做显得目光短浅,因为当走到生命尽头时我们会发现,哲学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总有一天,你会记不起自己当年怎么那样执迷于3G手机,那样为移动宽带而魂不守舍。总有一天,流畅而高速的网络会覆盖全球,而今天的通讯工具则会变成博物馆里的文物。届时,我们关心的唯一问题将是技术创造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会懊悔,而且也不知道是哪一步走错了。

而目前处在信息时代的初期,我们不知不觉地奉行着一套奇怪的生存逻辑。这套逻辑法则可以归纳如下:

只要联系,就是好的;只要不联系,就是不好的。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其中暗含的想法却不可取。一旦你觉得,只有依靠数字网络去沟通交流就是好事,反之则是坏事时,那么该怎么去安排网络生活也就不言而喻了,显然最好就是从早到晚都泡在网络世界里。如果网络联系本身就大有裨益,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地抽时间上网,换句话说,最好守着网络寸步不离。这样一来,我们的逻辑就有了两条推论:

第一条:联系越多,生活越好。

第二条:联系越少,生活越糟。

以上两条综合起来,我们该怎么对待数字生活也就一清二楚了。上网再多也不嫌多,所以,要竭力延长上线时间,缩短下线时间。这就是很多人今天的生存状态,大家都在奉行“数字最大化主义”(digital maximalism)。

我们讨论过技术带来的诸般好处,因此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我们会奉行这套哲学,活成今天这样。技术的优点过于耀眼,蒙蔽了我们的视线。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没怀疑过这种生活背后的逻辑和导致的问题。通讯联络为生活提供了种种便利,我们凭常识推断,以为上网的时间就是越多越好,所以数字最大化主义自然就成了无与伦比的生存之道。

可是,事实未必如此。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