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1)

中文版序 《创意城市》的缘起与未来

查尔斯·兰德利

我很高兴能向中文读者献上《创意城市》的构想。将近二十年前,我们的城市正面临重建,并需要重新省思自身的角色与目标,而我最初就是为了响应那时欧洲所出现的戏剧性经济、社会及文化转变,才开始谈及这个课题。当我2000年着手写《创意城市》时,并没有想到它会发展为一种概念,甚至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一种观察城市发展的新方法。

我为中文版重写了一篇序文,以使本书的构想能跟得上时代。我在其中说明了这个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也阐述了城市怎样才能发挥创意,来看待他们潜在的资产。

过去十五年来,无数城市已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而中国城市的崛起,更是这场蜕变的象征。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面临着主要因全球化卷土重来的活力浪潮的冲击和世界性城市位次的大调整而导致的脱胎换骨期。至于引领这股浪潮的,则是那些跨国企业,有时甚至是建立了如触角般遍及全球的制造网和相关供应链的半国营机构。

在这场全球性新动能(dynamics)中,无论大小城市,都需要用地区、国家与全球的观点,来重新评估和省思自身的目标、角色与定位。而这为城市从创意(creativity)、创新(innovation)、拥有资产或缺乏资产等角度,来思考现今城市所面临的种种机会及问题,制造了特殊的理由。

任何真正拥有雄心的城市,都会想在价值链上步步提升,以争取自身的核心地位,并藉出口贸易、低成本活动和吸引诸如研究与知识创造中心、先进制造、文化及艺术创意等高价值活动落户本地,而摇身一变成为某种中枢。此外,人们的想象力也能主导一个地区的发展,而有些中国城市就做得很好。

这些城市的整体目标,就在于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并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这里所要评估的是吸引动能、保有与流失能力、资源与人才。适当的组合借由种种层面来吸引政治掮客、投资人、实业家、顾客、观光客、房地产开发商、创意精英等不同的支持者,使城市显得既富有吸引力,又令人向往。整体来说,这为城市制造了共鸣。而获得吸引力的结果,则会显现在能左右事物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力量,甚至是绩效及财富上。

如今城市利用自身有形的硬性资产和无形的软性资产来相互竞争,同时适时地对它们加以协调,但很少有城市了解这点。而本书的目标就是要让城市拥有吸引力,制造丰富的联想和认同感,并掌握概况。

最初的构想

《创意城市》的构想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伴随着这些新的趋势而产生的。当我提出这个构想时,大家认为这不仅是令人梦寐以求的想法,也是个鼓励人敞开心胸,并发挥创造力的感人号召。它旨在对组织文化产生戏剧性的影响,而其中的理念在于:任何城市所拥有的潜能,总要比任何人乍看之下所认为的来得多。此外,该构想也断定,无论是利用机会,或是解决看似棘手的城市问题,若是要人发挥创意,去思考、规划并采取行动,就需要创造条件。而这些条件可能从创造财富到提升视觉环境,或是处理诸如无家可归的社会问题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是种正向概念,它的假设在于,只要给普通人机会,他们也能成就非凡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