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两难(2)

德国在欧洲经济中发挥核心作用,对于把本国货币作为其他国家外汇储备的“马克的国际化”持否定态度,认为那样会“制约经济政策”。因为以欧洲统一为背景的单一货币欧元诞生了,并且正在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种基准货币。尽管如此,也很难说美元的负担减轻了。

因为新兴国家的货币紧紧挂钩美元,人民币也当然如此。与美国经常赤字的扩大相对应,2002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欧元等发达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尽管如此,美国的经常赤字相对于GDP之比还是高达6%强,比广场协议时还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的美元指数有“两副面孔”,汇集了矛盾。

“相对主要货币的美元指数(根据贸易比重计算出的美元行情指数)”处于最低区间,与1995年1美元约合80日元的疲软局面相匹敌,但是,如果以人民币、墨西哥比索等新兴国家货币为中心,“相对其他货币的美元指数”依然保持在最高区间内。

并且,人民币的比重急速升高。综合主要发达国家货币与新兴国家货币的“货币综合指数”中人民币的比重,1985年为1.7%,但是到了2005年则高达9.8%。而在此期间,因为日本的经济长期停滞,日元的比例从20%下降到了11%,于是,与货币调整迟钝的中国相比,美国的赤字直线上升。产业转移的过程似乎加速了,日本、美国,欧洲、亚洲,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在中国扩大生产。

中国自己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为使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保持稳定而反复干预外汇市场,结果,外汇储备达到了1兆美元,超过了中国GDP的40%。

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着大量外汇储备,外汇资产占其总资产的64%。占人民银行负债54%的存款准备金以及高达25%的央行债券都需要支付利息。如果外汇市场上人民币上涨10%,那么以人民币计算的话,就相当于外汇储备减少了1000亿美元,人民银行的支柱就会动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