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博弈产业链(4)

在农业社会中,评判一国的实力是看它的农业化水平:哪一国拥有的良田数量多、“耕战之术”掌握得好,它就是强国。工业化社会中是看它的工业水平:谁家的钢铁炼得多,坚船利炮造得多,谁就是强国。到了后工业社会,衡量标准则变为:谁家的技术多、品牌多、渠道网络多,谁就是强国。

而在后工业社会中,生产规模等指标已不再成为评判一国实力的标准,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炼出那么多钢、造出那么多的小车和大船,却依然成不了工业霸主、变不成“世界工厂”的原因。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世界本身已变成了一个大网络、大工厂。而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已跻身成为这个“大工厂”内的一个个“小车间”,原先概念意义上的那种由一国垄断全部产业链生产的 “世界工厂”,现在已不复存在了。

在这个世界级的“大工厂”中,各国会根据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分工。中国根据自己的特点,承担了“装配车间”的角色,而车间的“总控台”,却还在欧美。

三、微笑的产业链

1. 产业链:吃进矿石,吐出轿车

在好莱坞的一些反映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状况的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美国工厂生产的镜头画面:工程师们在设计图纸,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作业,一批批生产原料从机器的这一头送进去,一个个成型的产品从另一头送出来,产品又马上被送进了各大城市的商场柜台,成为人们选用的商品。

一种工业化产品要从图纸上的模型变为人们手中使用的实际器具,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产品的研发、核心元件的生产、产品的加工组装、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根完整的链条,它就被称为“产业链”。

欧美国家在工业化早期时,生产一种产品的整条产业链往往都集中在一国、一地,甚至是一个工厂之内,比如20世纪30年代时的美国福特汽车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就像电影中看到的画面一样,一个工厂内就可以搭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用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话说:福特的汽车制造工厂在一端吃进了焦炭和矿石,在另一端吐出了客座轿车。

随着国际化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原先完全集中在欧美国家内部的产业链条开始被拆解,其中的一些环节就被转移到了东南亚、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或地区。而产业转移的原因,正如篇首所述,是欧美企业基于比较优势的考虑,认为把“加工制造”这样的产业链环节放在发展中国家会更为划算。信息革命的发生,又为各国间实现产业上的精细化分工提供了可能。

国际产业分工可以分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三类。在工业革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各国之间多处于一种“产业间分工”的状态,意即各国基于各自的比较优势分别从事不同的产业生产,然后再进行彼此间的产品交换。譬如欧洲,早期的意大利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主要生产纺织品,而英国则主要生产钢铁;当英国需要纺织品,或意大利需要钢铁时,彼此间就会通过贸易实现产品交换。这就是一种国与国的产业间分工关系。

信息革命后,世界实现了互联,全球化削“平”了世界,整个世界变为了一个分工协作的“大工厂”,国与国之间也从以前的“产业间分工”实现了向“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的转换。现在,福特的一辆汽车或波音的一架飞机,它们的各种零部件可能散落在全球分别进行生产,最后再运送到某一地进行总装。在世界这个“大工厂”中,一个国家可能只处在一条产业链上的某一个细微环节上,只负责产业链上的很小工作内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