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4)

有些国有企业如中国铝业、中钢集团等,前段时期就积极进行跨国并购,受到了全球市场的瞩目;但国内多数有实力的国企都还没有行动起来,许多国企日子过得较舒适,经营作风上偏向于稳健,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外出并购。对这类企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措施,鼓励和激励它们出去,作为“共和国长子”,大型国企在事关国运的大事上应走在前面,这也是推动国企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

针对国企的现实状况,应充分利用好PE(Private Equity,PE)在国企并购中的作用。PE是我国一个新型的集合投资模式,它具有传统企业所不具备的制度优势,目前正逐渐成为一支极其重要的市场化投资力量。中国目前运作较好的PE都具有境外资本背景,利用好PE可以有效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并购。弘毅投资携手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资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势地位。但民营企业也有明显的优势:如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决策快、在国外收购的阻力小等。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早就意识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目前已有许多民营企业远征欧美,去寻找适合的投资对象。但民营企业有个最大劣势就是资金实力严重不足,对此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帮助民营企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

实际运作中,要引导、组织中国的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金融企业在投资中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因而投资中如将这两类企业结合,组成收购联合体,可以起到取长补短、规避风险、在利益上各取所需的效果。目前,中投和几大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合作投资的可能。

要鼓励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应中介机构积极介入,认真研究欧美国情、企业和行业走势,特别是研究欧美法律、劳工等方面的阻力如何化解,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必要支持。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是事关国运的一次大跨越,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工程。需要政治家的远见、企业家的胆识和投资家的经验相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整合资源,并购欧美实体企业的股权,以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使中国的要素资源能比较合理地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多了一个操作得当可以长久受益的投资渠道。本次经济危机病因主要在欧美的金融体系上,故金融股权不确定性极大,而欧美实体企业总体是健康的,水分不大。如果未来五到十年我国有一万亿美元的外汇进入欧美实体企业,对提升我国的战略实力将产生深远影响。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个中长期战略性操作,可能需要十至三十年,早晚要做,但眼前是最好的时机。由于欧美市场的金融系统发生瘫痪,股市正处于恐慌性抛售阶段;实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纷纷陷入危机,股价巨幅下跌,出海入市显现出百年一遇的时点。未来一到两年是黄金时段,故企业应抓住时机,迅速启动。中国可以承受个案的无数次失败,但无法承受战略性的贻误。

当然,客观上我国很多企业目前自身的日子也很难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走出去”的难度。但与国外企业相比,我们企业的困难少得多,优势也明显得多。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帮助企业挺过难关,抓住机会,乘势一跃,通过并购迅速缩小我们与欧美领先企业的距离,大幅度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

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看到商务部在3月中旬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后,我感到这是中国政府支持企业海外并购的最好表态。《办法》对海外并购的支持力度之大,条款之宽松,令人振奋。相信其他配套政策也会很快出台。在危机与机遇共同来临之际,中国如能上下一心,何坚不克!何事不成!

熊焰

2009年5月10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