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3)

中国现在的许多行业中都有了一批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对外并购的需求。这种并购开始并不是简单地去收购对方股权或全盘接管,而是先投资参股,成为目标企业有投票权的、善意的、建设性的股东,然后再逐渐地去深入影响它们。需要重点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并购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以融合、结合、学习、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行为,而非人们热衷谈论的海外“抄底”。“抄底”是一个财务投资或投机的概念,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往外卖。而我们这里谈的并购,是相当长时间的持有,是要把中国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更能获得长久战略利益的国际产业链中去,是为了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度的产业层面的结合,以提升中国企业的产业水平,让中国的资源分布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并购欧美实体企业主要有三大类目标,一是资源类企业,二是技术类企业,三是品牌、渠道类企业。

首先是资源类企业。关于并购境外的资源类企业,目前在国内已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作为制造业大国,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的硬性约束。中国已成全球主要原材料和能源的“大买主”。在国际商品市场上出现的“中国买什么,什么贵”的现象,令我们不堪承受。故此中国应该从源头上去掌握资源,收购一些掌握资源的海外企业。不过最近也出现了一个苗头应该引起注意:许多大型国企在出海并购国外资源类企业时,都受到了所在国政府的“特别关注”,它们会对中国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延长审批时间。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在加强与目标方各层面沟通的同时,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做法。

第二个并购目标是技术类企业。现代制造业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如计算机、通信设备、精密仪器、制药业等,西方国家已经过长期积累和大量投入,在技术上遥遥领先,且修筑了知识产权等壁垒,让后来发展起来的国家很难追上(除非另起炉灶,否则基本不可能赶上)。比如,美国前100强企业的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已超过70%!而考虑到文化、机制、体制和投入等因素,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如何来缩小这种差距?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去收购对方企业的股权。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权益的自由流动,我们可以通过购买股权来进入对方企业体内,一方面去分享目标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是引导它们转让技术,缩小彼此间差距。

第三个目标是西方国家的品牌和渠道类企业。品牌和渠道是西方国家企业的又一竞争利器,欧美企业经过长期的品牌培养和渠道渗透,已在市场中赚得盆满钵满。故此,中国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此次经济危机,在西方国家市场出现消费不振的时候,大力去收购欧美真正有价值的品牌和渠道企业。中国企业应该意识到,产品的品牌是一种有很高价值的市场资源,它是消费者用钞票投选出来的胜利者,销售渠道也是如此,并且它们共同影响着市场的消费趋势。过去的世界消费趋势多是由美国人引导的,今后中国人可能对消费趋势有更多的影响。

国内的收购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混合体制企业三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具有资金实力强、容易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等优势;但它也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国外并购阻力较大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