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集子系演讲汇编。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研究院主办的《领导商略》高级管理培训班,先后邀请20多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长则一天,短则两三个小时,内容涉及多个模块。据了解,受众反应尚好,学员们纷纷希望以一定方式扩大其效应,可让更多的人分享。我想,这大概是主办方执意出版本书的主要动因吧!
培训,已为迅速进步中的中国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国企业家所普遍认可并接受,日益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内生需求。早些年,企业管理培训曾是政府作为推进的主体,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外在强制性的。这当然不难理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整个系统转型中,一个开明的政府应当在全社会(包括企业界)的人力资本投资方面有所作为,从而带动或唤起更多的企业自觉;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一旦角色逐渐稳定后,政府之开明就不再是直接实施大面积的强制培训,恰恰相反,而是要学会“退出”,让管理培训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这就如同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也可先发挥产业培育、行规设定等作用,再择机实施战略退出一样,这不失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路径选择之一。其中的关键是,我们必须明白:“只有在竞争中搏击风云的企业,才能发现自身的需求在哪里,才会领悟什么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其极致性的表现是,一些有可观实力的规模企业已不惜投入巨资自办管理学院(培训中心等),而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则会倾向于依赖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包括高校的力量。这就催生了培训的中介化、社会化、专业化、外包化等形式。一个生机蓬勃的培训市场应运而生!
正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主办方凭借清华大学的品牌效应,深涉竞争激烈的培训市场而占有其一席之地。他们提供着颇具竞争力的软硬件服务,善于同授者和被授者两端双向沟通。因此,培训课程搞得有声有色,还不时有些创新。20世纪末,我在原国家经贸委培训司任职,有一个很实际的感受是:“一般人不愿做培训,但倘能做好者,一定不一般。培训能否做好的变量很多,很需要系统思维能力和严谨、有序的统筹能力以及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等。”因此,搞培训这样的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率密切相关的竞争性业务,主办者或组织者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是一刻也不容松懈的。否则,必定会挂一漏万、捉襟见肘,要么沦为平庸,要么穷于应付,总之,做不长!
本书鲜明地突出了受众身份的定位及目标读者群体。领导一个企业,必须有新鲜知识的永续注入,必须有高超商略的适时推出。管理者只有老老实实地投身于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时代洪流中去,方能臻于理想、渐入佳境。读书、学习、培训、听课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动态的不可中断的投资行为。一个企业家舍得为自己做这类智力投资,增强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而进退自如的弹性(即适应性),才能带动好整个经营管理团队及全体员工的人力资本的提升,进而与企业的实体资本投资、货币资本投资相匹配、相协调,甚至使之大大激活,这就注定了投入者的市场业绩之辉煌,发展前景之动人。
曾经获得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詹姆士·J.海克曼教授专门著述研究过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其中有一段话尤其能表明这位经济学大师对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的透彻理解。他说:“大多数实证研究中出现的实证规则是:受教育越多和培训越多的人越能适应变化。他们能够从中获益,创造出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新的机会。他们在车间提高了生产率。高技能能够使工人拥有机会更好地在职业中、行业中和地区中流动,并帮助人们通过选择更富有成效的机会重新分配资源,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甚至使人们意识到这些潜在的机会。受过更多教育的劳动力是富有弹性的,受教育多的劳动力更能吸收新思想,适应国外技术,提高本地技术,理解并根据当地情况运用国外的知识。”
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连同主办方精心组织的各类培训项目,都能有助于中国的商界人士、企业管理者们更“富有弹性”!
王忠明
2008年5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