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思维——企业提升必经之路 (1)

价值思维——企业提升必经之路

蔡 剑

作者简介

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企业绩效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创办人。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管理、IT战略、电子商务。

担任正大集团、国美电器等企业的高级顾问,出版专著《从中国价格到中国价值》等。

最近5年里,我们一直在研究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如何能够发挥独特优势,如何能够在市场上立足和发展的课题。我们发现,很多转型失败的企业其根源是领导者的“价格思维”限制了企业价值的提升,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企业,其领导者往往都具有一种踏实稳健的价值思维。

低成本战略难以为继

2004年12月的美国《商务周刊》封面上赫然出现了“中国价格——美国产业最恐惧的四个字”的标题。这篇封面文章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出口价格低廉的产品已经让美国传统制造业全面萎缩。就在“中国价格”的封面文章发表两个月之后,《商务周刊》又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肮脏的秘密”的文章,指出中国价格和其背后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以牺牲环境和公共健康为代价的。中国价格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刃剑。

为什么海尔、联想、TCL等依靠低成本战略的企业能够创造世界最低的价格,但仍然不能算是世界一流企业?比较一下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可知,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定价权,而后者则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尽管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这类产业无限扩张也不能大力推动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中国价格优势虽然让企业把“中国制造”的产品摆满了美国超市的货架,也让中国企业获得了在制造加工领域的竞争优势,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愈来愈难以为继。过去的20年,低成本是中国企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但在未来的20年,创造高价值才是中国企业的最大优势。

价值思维,颠覆价格思维

中国的企业存在两种思维:价格思维和价值思维。价格思维认为企业应该尽可能地索取较高的价格,为资本所有者创造价值;而在竞争环境逼迫的情况下,又首先想到通过降低价格获得市场。这种看似自然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的思维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企业的管理者将“价格”等同于“价值”,将“绩效”等同于“致富”,使得“权力”和“资源”取代了价值,并且一直成为影响绩效的最关键因素。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以及先进管理技术的运用失败,使中国企业对科学化管理产生了怀疑,而国际上强大竞争对手的大举进入又让一些中国企业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失去了信心。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恶性循环,“人穷志短”,又转为“志短人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