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预算约束”意味着在贷款合同中,无论合同条款规定得如何明确,它也不具有约束力。一般来说,国有企业总是期望政府能够免除他们的债务负担,或是在他们无法偿还贷款时伸出援手。况且,贷款者(国有商业银行)和借款者(国有企业)都属于国家所有,很难使二者之间的关系泾渭分明。在这种情况下,贷款也仅是资金从国有部门的一边转到另一边而已,借款者根本不会重视贷款的偿还问题。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发了所谓的“三角债”。此后,有些国有企业为了逃脱向债权人偿还贷款的义务,竟然主动宣布企业破产。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给银行体系带来了指令性政策贷款以及脆弱的信贷文化,这是中国绝大多数不良债权产生的根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贷款。此后,中央政府开始试图将政策性贷款和商业贷款区分开来,并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门处理所有与公共政策有关的贷款。它们是: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近期的信贷膨胀但是,我们如果对近期状况作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导致银行体系问题的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虽然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可能是导致银行体系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宏观经济周期以及银行自身在管理和内控方面存在的缺陷等。在其他国家,这些因素往往是引发银行体系危机的重要导火索。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信贷过度膨胀,致使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失控。在1991 1995年间,国内信贷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20世纪80年代21.3%的平均增长率(见图6)。尤其是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迅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时期房地产业投机的高涨。信贷膨胀不仅带来了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为后来困扰中国银行体系的问题播下了种子。
图6中国信贷膨胀(1991 1996年)注:Domesticcredit 国内信贷;Investmentinrealestate 不动产投资;yoy 当期数据较去年同期变动多少。
资料来源:有关央行简报、CEIC、高盛公司评估报告法制和监管不严1991 1996年间的信贷过度膨胀不仅暴露出中央银行将定量信贷计划(即贷款指标配额分配)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全失效,而且显现出中国银行体系监管标准和实践的弱点。作为指定的银行监管权威机构和银行法规的制定者,中国人民银行尚未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在资本充足率、风险额度和流动性等方面,中国银行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必要的、审慎的标准。审慎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而且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监管当局缺少一套严格的报表制度,不能保证及时得到用以监控银行体系问题的重要数据。同时,缺乏足够懂行的专家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作为早期预警机制的一部分。偶尔对银行的现场检查,也往往局限于重大金融诈骗或贪污性质的案例,而不是对银行操作的稳健性和清偿风险进行定期的评估。中国人民银行也只是在最近几年才开始真正建立自己的监控体系,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既然很多问题已经发生了,如今监管当局面临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亦即帮助问题重重的银行体系恢复健康。
管理不善除了制度性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之外,银行自身管理上的缺陷也是导致资产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可以说,银行管理人员的平均素质还没有达到现代化银行服务的要求。正因为如此,银行不具备专业能力进行严格的信贷分析和贷款评估,同时也缺乏相应的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
即使有出色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动机也受到了严重的扭曲。银行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常常要扮演两种角色,一种是商业银行家,一种是政府官员,这就容易导致利益冲突。他们的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