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南诏缘(3)

午饭后,走到菜市场去,寻找拖拉机上石钟山石窟。正巧,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就停在马路上等生意上门。

"去不去石钟山石窟?"我问司机。

"去,去。你多少个人?"

"就我一人,请问多少钱?"

"一个人,来回一趟,收四十块吧。"

我心想,二十五公里的路,来回一趟,不算贵,于是说好。

这名年约二十岁的司机,把车上放着的一些蔬菜、谷物,运到不远的一个摊位后,就载着我上路了。起先,车子还在县城唯一的柏油马路大街上行驶时,平稳极了,但一到了城郊的黄泥路上,我才知道不妙。这种拖拉机颠得很,避震能力很差。我甚至怀疑,它可能根本就连避震系统都没有。人坐在上头,骨骼真的会被震痛。我在车斗左边的架上坐了一会,终于受不了摇晃和震动,干脆站了起来,才发现站的姿势最理想,最不怕颠。于是,我就站在车斗上,双手紧紧握着车斗前头的一根横铁条,仿佛站在开篷的吉普车上,像国庆日大人物经过阅兵台那样地站着,上石钟山去了。

上石钟山的路很简陋,似乎才刚开辟不久,还是石子黄泥路,不过已可容许小轿车通行了。走在这样的路上,拖拉机每碰到一块石头,便要大颠一次。结果二十五公里的路程,我们走了足足三个多小时,越过一个又一个的山头才到,中途还得停下来休息了好几次。没想到,这石窟建在如此荒凉的山上。要不是它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想恐怕连那条简陋的小路,也根本不会有的。

石钟山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静悄悄的,藏在深山中,没有甚么游客,幽静极了。比起敦煌和云冈石窟那种人头涌涌的盛况,石钟山真是冷清得很。那天下午,就只有我一个访客。负责售票开门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悠闲地阅读一本《法学概论》。"我准备考大学。"他说。能够在这么安静的环境中读书,我还真有点羡慕他的福气。不过,他说,山区交通不便,他每个月只能下山一次。山里的伙食也不好。"菜得自己种,肉每星期才能吃一次。"

石钟山石窟是唐代南诏时期到宋代大理国时期开凿的。当年,徐宏祖霞客先生曾经到过这附近,可惜据他的《徐霞客游记》所说,他走错了路,竟没有见到这些石窟。其实,山上的石窟也并不多,比起敦煌和云冈少得多了。目前只发现十六个,八个在石钟寺,余下的在附近狮子关和沙登村,但精华全在石钟寺的那八窟。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一、第二和第八窟。

第一窟的南诏王异牟寻朝议图,和第二窟的阁逻凤出行造像,都是很罕见的,雕刻得极为华美精致,而且更难得的是,居然保存得那么完美。这些石窟连照片也不多见。太珍贵了,管理员也不容许我拍照。难怪外界几乎不知道云南有这么一个精彩的石窟。据管理员说:"来参观的,绝大部分是研究中国艺术史和南诏史的专家。"

第八窟更特殊,刻的是一个巨型的女性生殖器,白族人称之为"阿央白"。据说,这种雕刻是一种母系社会的遗迹,在中国难得一见。然而,我回到香港后,见到一位文物专家宋伯胤写的一篇文章《记剑川石窟》(《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七年第四期),他却对这雕刻有些生疑。他说,"这个雕品,传是'女生殖器'。据我观察,虽不敢肯定不是,但有两点怀疑:第一,它不是原来就雕成的,很可能是莲座上的雕物被人打凿掉以后的结果;第二,若果它是原来雕成的一个极有意义的崇拜物,那末为甚么要把崇拜物雕得这样粗糙,把崇拜物的座子,石窟两壁以及窟外的装饰又雕得那样细致,这是不可理解的。"说得也是。

参观过石窟后,又乘坐手扶拖拉机下山去了。下山的路固然比较好走,但也一样的颠晃。这一天,总共坐了六个多小时的拖拉机,双手紧抓着车斗上的那条横铁,虎口都被震得酸痛了,连双臂也被太阳晒黑了。然而,这真是一段难忘的旅程,也让我多结了一段南诏缘。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体念到了,张贤亮笔下的马缨花,当年乘坐这种拖拉机去私会情人,行程该是多么的艰苦不易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