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长安水边多丽人(5)

骑车到大雁塔,我才确实领会到,唐代长安城之大。从我住的解放饭店出发,一直到大雁塔,只需经过一条马路。这条路又宽又长又直,两边种满了梧桐树。如今,它长达约八公里,分成三段:分别称为解放路、和平路和雁塔路。我骑了快一个小时,才来到和平路的尽头,也就是明代所建的和平门附近。但这还只是恰好走完了一半的路程!从和平门到大雁塔,又还有几乎一个小时的骑车路程。当然,我悠闲地骑车,目的在欣赏街景,并不急着赶路,骑车速度比较慢些。但在唐代,这条长约八公里的路,如果步行的话,恐怕也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换句话说,单单从城北走到城南,就要花费半天的时间。

我登上大雁塔顶楼,向北瞭望整个西安市。在雁塔上,我来时的那条大路,更显出它的笔直和修长了。我见不到它的尽头,只见到它慢慢消失在两边梧桐的绿叶丛中。往南瞭望,则是一大片的农田。东南面,就是唐代有名的曲江池遗址,杜诗所说"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水边"了。如今,它早已干涸,变成了农田,再也见不到"水边"了。

在大雁塔上瞭望,我更证实,今早一抵达西安时,我的一大"发现":那就是在西安城中,是绝对见不到山的。连远山朦胧的影子也难以见到。刚抵达西安火车站时,我想起我的老师刘子健教授,好些年前对我说的那一番话,连忙往南一看。可是,哪有终南山的影子!这终南山离西安城,至少还有三十公里路。即使在天气晴朗的日子,恐怕也是望不到的。至于唐太宗皇帝远在醴泉县的坟墓昭陵,那更是在七、八十公里以外,在长安城中更不可能望见。

奇怪的是,唐代的诗人们,写起诗来总喜欢说,他们当年如何如何登高瞭望昭陵,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比如,在公元八五○年,杜牧即将离开长安,到湖州去出任刺史,就曾登上大雁塔附近的乐游原,写下那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里面就有一句"乐游原上望昭陵",好像要跟太宗皇帝辞行,依依不舍的样子。杜甫和许多其他唐代诗人们,也都写过类似的诗句。看来,唐诗中这些"望昭陵"的举动,都只是一种象征的姿势,求精神上之寄托而已。长安城中是绝不可能望见昭陵的。

我之所以那么关注山跟西安的关系,很可能是我的一种"职业病",因为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所写的那本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唐代的军事与边防制度》的。而山和防御,关系太密切了。其实,我这次来西安,其中一个目的,也是要解开一个困扰了我几乎十年的"谜":那就是,在西安城中,是否可以见到周围附近的那些名山?

从书本上得到的印象,历史上的长安似乎是个被群山包围着的城市。比如,最常见的一种描述,是说长安位于"关中",四面都是天然的屏障:南有秦岭一部分的翠华山和终南山,北有北山山脉的嵯峨山,西有周人祖先的发源地岐山,东有杨贵妃避冬的骊山。从地图上看,这城市四周也确是被山环抱着,看来十足像个山城。唐人诗中那些"望昭陵"、"望乾陵"的诗句,更经常给人一个印象,仿佛站在城中,就可以见到这些名山似的。

在国外,当然没有办法解开这个谜。我甚至翻查过美国国防部属下一个国防地图绘测单位所出版的《航空导航图》(OperationNavigationCharts)的中国部分。这是当时美国公开出版最详细的中国地图,但也并非甚么机密,可以用邮购方式向美国的政府出版物销售处买到。这地图有些部分的资料,还是在冷战期间,美军用高空侦察飞机和人造卫星来探测所得的数据。由于这是一种给飞行员使用的地图,所以它对高山的处理,是很仔细的,甚至连城市周围那些高耸的工厂大烟囱,也都清楚标示了出来。在这地图上,最接近西安城区的,南有翠华,东有骊山,高度都超过一千米,而且看来都紧邻得那么近。虽然,我知道这些山和西安的确实距离,可是,没有亲身的体验,我依然不能确定,在西安城中是否可以见到这些高山。

然而,今早一走出西安火车站,在广场上抬头一望,便已经解开了那困扰了我十年的谜了。我几乎可以肯定,西安城中是见不到这些山的。现在,登上大雁塔,登高望远,更可以证实这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