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长安水边多丽人(4)

"住宿吗?空军招待所,国营的,很近,带空调卫生间。"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走上前来向我拉生意。这些拉客的,大部分是小女孩或中老年妇女,很少见到男的。她们好像都喜欢强调"国营的"和"很近"这两点。然而,我知道她们的所谓"很近",其实可能是在甚么荒凉的小巷里,交通极不便。

我只停下来,跟一个老太婆买了几张西安市的地图,便继续往前走。其实,我早已有备而来,知道火车站对面,就有一家解放饭店,价钱和设备中等,正好适合我这种独自旅行的"零散客"。那年,我第一次去那儿投宿,每个标准二人间,只要外汇券八十元,在西安这种大都市,算是便宜的了。

我尤其喜欢这家饭店的地点。离火车站只有十几步的路程,不论是抵达或离去,都一样便利。而且,附近还有一个长途汽车站。所以,这以后,我每次到西安,或路过西安转车,都必往"解放"。

我被分配到五楼去。解放饭店有一点倒和唐代的朝廷相像,那就是对外来的人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外国人和港澳海外华人,全都住到五六楼去,和国内的同胞隔开。难怪,我稍后才明白,为甚么这家饭店五六楼的客房地毯上,异常干净,没有香烟头烧成的一个一个焦洞。

我五楼房间的窗口,正好面对着庞巨的西安火车站,一座典型的仿唐建筑。它的屋顶装饰,并不是传统常见的龙凤,而是唐代建筑的象征--鸱尾。主色也并非传统常见的红色,而是古拙的苍绿色。站在窗前,面对这座宏伟、线条简朴有力的建筑物,我感到真的很有些唐代苍劲的气魄了。

到西安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马上去游玩,而是先睡个大觉!昨晚在火车上,荡漾在陇海线上深邃的北朝隋唐历史之中,一整晚没睡好,现在疲倦极了。清早到了西安,我已到达目的地,好比航返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我先洗了一个热水澡,把两天来路上的风尘洗去,然后换上一套干净的睡衣,把窗帘拉好,躺在这个"避风港"的"港湾"之中,熟睡了三个多小时。

睡醒时,才不过上午十点多。我先在房内,仔细"研究"刚才在火车站前,跟那位老太婆买的那几张西安市的地图。中国历史上的都城,从远古的商代开始,恐怕就是"规划"的,而非自然聚居形成的。所谓"城",就是建有城墙的地方。"城"甚至可以作动词使用。这种用法在《资治通鉴》中,最为常见。通常,统治者先选定一个地方,然后,像《通鉴》常说的那样"城之"--建起城墙、宫室和衙署--再把大批富豪人家和老百姓,赶到那里去定居,有时甚至可能是多达几十万人的强逼迁徙。"城"便如此慢慢形成了。

当年,北魏的洛阳,就是在一个帝王的命令下,这么建成的。隋朝的大兴,和唐朝的长安,也是如此。杜甫说,"闻道长安似弈棋",一语双关,既指长安政局像弈棋般,不可捉摸--"百年世事不胜悲",亦指长安街道,规划得像棋盘一样井井有序。尽管隔了一千多年,在我眼前的这张西安地图上,城里的街道依然似"弈棋",交错组成一个一个方方正正的格子,像棋盘。然而,唐代的长安城,比起今天还留在西安的那座明代所建的城,还大了一倍有余。像有名的大雁塔,在唐代原是在城中南部,如今却已在明代城墙的外围了。

翻看地图,火车站和解放饭店在城北,而大雁塔正好在另一端的城南,遥遥相望。我不觉福至心灵,决定骑自行车去游大雁塔。想看看从城北到城南,到底有多遥远。

我在解放饭店楼下的小卖部,租了一辆自行车。骑在长安--不,西安--街上,似乎可以感觉到,唐代那些大诗人的幽灵,还飘浮在空气之中。我一边骑车,一边欣赏两旁的街景,觉得这样骑车游西安,恐怕正像从前骑马经过长安一样逍遥写意了。九月初秋,暑气已消,天开始凉了。不少秀丽的现代西安女性,穿着高跟鞋,在路上骑车姗姗经过。可惜这时不是三月,否则,简直可以用杜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来描述。但"肌理细腻骨肉匀"一句,用来描写现代西安丽人,依然还是非常恰当、非常贴切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