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改革派:世界是平的,必须搞立宪 8
革命党人要“共和”,大清王朝要“立宪”,两者都源自西方社会。“立宪”改革为何敌不过“共和”革命?为何“鞑虏”驱了267年才成功?要想真正读懂辛亥革命,必须从清政府改革说起。
本朝还可苦撑五十年 8
驻外公使提倡君主立宪 9
一个京官的强国梦 10
立宪国无不胜,专制国无不败 10
沙皇为慈禧提供反面教材 11
李总督说:乱命,粤不奉诏! 11
多难难兴邦,三百年来伤国步 12
王公大臣“只以诟毁洋人为快” 12
机器者,圣人不语? 12
李总督借访美进一步认识西方 13
任疆寄数十年,家不增一亩 13
“东方芝加哥”的缔造者 14
张之洞的政治优势 14
与戊戌党人的由合到分 15
张之洞的保守与智慧 15
张之洞1901年预测:本朝再图十年之安不可得 16
搞改革,要把理论做扎实 16
张总督成了科举制度的掘墓人 17
张之洞的身后名 17
袁世凯幸遇张謇 18
袁世凯的钻营之道 20
重臣为何纷纷保荐袁世凯 20
北洋新军,是朝廷的,还是袁世凯的? 21
他毕竟是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 23
袁世凯的另一面 24
《纽约时报》专访袁世凯 24
袁世凯的政改路线图 25
清政府的弱国外交 26
天津再开风气之先 26
张謇给慈禧太后送《日本宪法》 27
“善变”的梁启超 28
梁启超说:法治国家好 28
海外立宪派与开明官员们的“共振” 29
他一生都在抗君主立宪的大旗 29
1906年,立宪派积极呼应上谕 30
戴鸿慈、端方建议建立“法制”国家 31
皇族载泽上密折:立宪可为国家建万年久长之祚 31
第二章 一个帝国的最后救赎 32
政府只是社会锁链之一环,并没有决定历史走向的绝对权力。慈禧太后对改革的真诚,源自对保住权力的真诚。但错过最佳时机,即便真诚,其困难之大也往往超过所有人的料想。
张謇问慈禧:改革是真还是假? 32
慈禧太后会见曾纪泽 32
慈禧太后说:“我希望我们中国将来会强大” 33
伊藤博文来访刺激后党 33
不准“妄议时政” 33
《中外纪闻》收归官办,“不准议论时政” 34
清政府照会英领事:不关贸易事,《申报》不准登 34
《大公报》呼吁慈禧别再揽权 34
光绪皇帝是个明白人 35
光绪皇帝的读书单 35
端王煽动“杀一龙”行动 36
拳民用的是爱国之心 36
慈禧太后的开战宣言 36
庚子悲剧对整个帝国的大冲击 36
流亡“行在”的最初反应 38
联军的条件 38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39
从满汉通婚开始搞新政 39
新政期间中国工商业发展迅速 40
清廷下发出洋考察诏书 40
出洋考察团秘密启程 41
梁启超与端方的政治友谊 42
镇国公载泽求教伊藤博文 42
戴鸿慈等人在欧洲 42
政治考察团听取华侨意见 43
《泰晤士报》发文:《中国人的中国》 44
五大臣提出四项基本主张 44
达寿等人再访日 45
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行之不善,则为法国之革命 45
醇亲王载沣主持御前会议 46
回到大臣廷辩现场:如何开启宪政? 46
赦免戊戌党人的政治信号 49
于式枚的忧虑 49
五味杂陈的《仿行立宪上谕》 50
慈禧说: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 50
袁世凯必定“暗移神器” 51
毛庆藩的忠告 52
铁良的反击袁世凯 52
丁未政潮:清末权臣的一次大内讧 52
他能在慈禧面前“造膝密陈” 52
瞿鸿禨、岑春煊结成同盟 53
一张ps照片搞掉岑春煊 53
梨园女子唱了段小插曲 54
杨翠喜的结局 54
瞿鸿禨如此倒台 54
权臣们都在犯政治错误 55
《钦定宪法大纲》新鲜出炉 55
清廷查禁政闻社 56
1907年汽车拉力赛 56
一批现代性法律文件问世 56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诸事 56
冯如成立股份制公司 57
各地兴建图书馆 57
报刊涌现如雨后春笋 58
莫理循眼中的中国 58
慈禧太后时代结束 59
阿姆斯特丹《电讯报》报道慈禧葬礼 59
第三章 当元勋搞革命,不容易 59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四条基本上是革命党人的政治共识,在革命实施过程中,发挥绝对作用的是第一条。到20世纪,中国还遗留有尚待解决的民族问题,就一定会更加增加革命环境的复杂性,革命目标的实施也一定会大打折扣。
“革命党”一词的来源 60
被遗忘的革命元勋:杨衢云 60
“孙逸仙”的由来 61
兴中会“四大寇” 61
尤列对孙中山说:你长得很像洪秀全 62
尤列的革命生涯 63
郑士良:出师未捷身先死 64
孙眉支持弟弟搞革命 65
革命父子李煜堂、李自重 65
富商李纪堂,为革命筹款两度欠债入狱 66
被追赠的陆军上将:邓荫南 68
毕永年放弃革命遁入山林 69
江孔殷在辛亥前后 70
甲午年搞革命,真不是时候 71
“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成为世界级名人 71
平山周为“孙文”取名“中山” 72
孙中山的汉文水平 73
孙中山支持菲律宾独立运动 73
多方策动李鸿章搞广州独立 74
孙中山在庚子年来到上海江面 75
孙中山关于“庚子首义”的谈话 75
以台湾为基地,筹备华南起义 76
革命团队中的日本人 76
革命初期的宣传品 77
《国民报》开创在日革命报纸先河 78
争取洪门,革命党首战不敌保皇党 78
美洲致公堂与《大同报》 79
“孙大哥”与革命军筹饷局 80
如何加入横滨三合会 81
杨崇伊密折:孙文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 81
革命党与立宪派在北美角逐 81
兴中会为何选用青天白日旗 83
同盟会的红蓝白“三色旗” 83
令郎熟读《三国》,何不让其入会? 84
冯自由的横滨寓所 84
同盟会的成立 84
辛亥前后日本获得革命党人情报的四条渠道 85
日本政府有关惠州起义电报 85
革命者曾经的幼稚 86
孙中山意识到:日本靠不住 86
黄兴讲民权 86
前赴后继的“汉奸”们 86
驻日公使致电外务部:孙文很可怕 86
戊戌变法之前孙中山、康有为两派的关系 87
日本禁止陈天华散发《救亡意见书》 89
陈天华的蹈海真相 89
陈天华遗言:希望清政府顺应天命 90
亲日、排日都不好 91
美国驻上海领事预测清政府前景 91
萍浏醴起义教训:会党不足成大事 91
华侨富商回国策动起义 92
镇南关起义:孙中山第一次亲自发炮 93
河口起义,图取云南 94
徐锡麟计划抢银行 96
徐案之后,要防官员搞革命 96
秋瑾,官员夫人成为革命党 98
鲜为人知的“庇能会议” 99
新年里,广州新军起义遭挫败 99
“三·二九”一役: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101
谭人凤对黄兴说:“你们敢死,我就怕死?” 104
革命党人向市民借梯子 105
中山先生无胡、汪不盛 106
《申报》发社论:《论杀革命党》 107
《论革命恐慌之结果》 107
《东方杂志》呼吁停止革命 108
《时报》报料:徐锡麟案的另一种影响 108
《时报》《大公报》《中外日报》:肃亲王毕竟是不错的 108
《申报》的“三祸”论 108
清政府借助民营报纸搞宣传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