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集体主义更具说服力。原始狩猎采集社会的集体主义发展是因为现实生存的需要,因为相互照顾可以增加个体生存的概率。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随之得到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先前的家族和部落的影响力逐渐衰弱,而宗教的发展则弥补了由此造成的空白,为人们提供了归属感和共同目标。
文艺复兴期间个人主义价值观得以加强,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得以发展。集体主义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亚洲社会文化,它强调责任和命运,基本独立于欧洲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一文化还影响着当代社会。印度教以及其他随之发展起来的宗教,包括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以法律的形式强调个体对于种姓或宗教的责任以及因果报应。另一重要发展则是源于中国的孔子提倡的儒家思想,这一思想随后也影响到东南亚和日本。《论语》一书中,孔子有云:“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①最终的目标则是要使这些关系尽可能和谐。直到今天,在东方社会,这种集体主义观念仍然占据首要位置。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更多的是通过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非个人喜好来了解自己的生活。
另一个主要的集体主义发展时期是19世纪为应对个人主义,欧洲社会集体主义思想的发展。政治理论家卡尔·马克思批判那个时代少数资本家通过剥削广大的工人阶级,满足个人私利。马克思等人呼吁人们建立“阶级观念”,工人阶级奋起反抗以求建立新的、人人平等的社会体制,这一呼吁也得到了广大工人的支持。与个人主义思想相反,这种思想提倡保证每个人能够获取一定的资源。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掌握政权,成立苏维埃共和国,这一思想旋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为新兴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新的政权模式。
那么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区别在哪里呢?格尔特·霍夫施泰德(Geert Hofstede)是这一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通过对IBM公司世界各地员工的调查,格尔特·霍夫施泰德制定出了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的、表明一个国家个人主义盛行程度的排行表。调查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美国是个人主义最为盛行的国家,以91分(满分100分)位居榜首;随后是澳大利亚(90分)、英国(89分),而西欧国家在60~80分之间。东欧国家逐渐向集体主义倾斜,俄罗斯的个人主义分值为39。整体而言,集体主义在亚洲更为盛行,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调查分值在20左右,而日本和印度的分值相对较高,分别为46和48。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主要集中在10~40分之间,集体主义观念较强,而厄瓜多尔则以6分的得分充分体现了其为集体主义国家。非洲国家的调查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分值将在20~30分之间。随后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个人主义者一般赞同“我一般做我自己的事情”或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独立生活”,而集体主义者则认为“与所在的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或是“我们应当教育孩子们,责任优先于个人兴趣爱好”。
应当注意到,上文中国家的得分只不过反映了该国公民的平均得分,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及其覆盖的广度,许多影响一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对于个体也会产生影响。无论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依据蓝领阶层、中产阶级、高收入阶层的年收入对各国的财富进行比较,更多的财富总是与社会各阶层更多的个人主义相联系的。更高的人口密度是与集体主义相关联的,因为相互间亲密的生活关系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言行以保证和谐的关系。而从另一方面说,个人主义与个人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以及受教育水平也有关联,因此相比农村,城市的个人主义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由于阅历的丰富与所在的群体建立了更稳固的关系,也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化。同样,他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观点,并不会因为新一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不考虑个性和人生中的一些意外经历的前提下,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一个人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范畴之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