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读后

王兆明

通读了尉老师的书稿后,真感觉文如其人,我从中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对社会持有深沉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富有思考与批判能力、博学、笃志、执著、令人可畏的青年教师。

当今学界,我想第一重要的是治学心态的问题。我注意到作者在书稿中凡引用别人的东西,均不厌其烦,用括注、脚注、尾注等各种不同形式一一注明,恐有疏漏之处更在后记中坦率说明,一丝不苟,这是一种严谨、诚实、高贵和值得推崇的学风。在“大学教育及学术的深度腐败和行业道德的全面崩溃”的今天,这显得尤为可贵。

再看书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技巧,上篇侧重于建筑理论,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讲论则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几乎是将天文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艺术、社会历史……凡与建筑相关的知识全都巧妙地编排了一遍,文笔绚烂,气韵非凡;说史则环环相扣、妙趣横生,通过十篇文章将人类建筑文明史作了一番传奇式的精彩表述,同时又将东西文化比较、各种增广贤言及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巧妙地穿插其间,思虑沉潜,寄慨遥深,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普及了现代意识,这对于一位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由此也可知为什么他的授课如此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第三,我想说一下作者写作此书所采用的方式。这本书虽是作者以自己在大学课堂上的教学讲稿为基础整理出来的,但却是以大众读物的形式来编撰的,因此通篇文字深入浅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成功地克服了以往学术著作“理论玄妙得高不可攀,历史繁杂得令人生厌”的弊端,将“小众知识”普及为人所皆知的常识,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未来的大学教科书,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可读性的问题呢?

因时间仓促,虽通读了全书,但尚未能细细咀嚼品味,所发皆是一些粗浅看法,算不上序。

2008-8-22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