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巷名伶遗踪(2)

百顺胡同曾经住过四位重要人物:38号的须生鼻祖程长庚(1811—1880)、55号旦角宗师陈德霖(1862-1930)和40号著名京剧早期武生演员俞菊笙(1838—1914)及其子俞振庭(1879—1939)。(图3.宣武区百顺胡同)

程、陈二人的故宅正成斜对面,一南一北。程长庚的房子是一个不大起眼的门楼,很老了,但以房屋的高度论,这院子在整个胡同里都是数得上的。我去的时候正是初冬,房檐上一片焦黄的枯草。程长庚是担得起一座纪念馆的,这里真应该改为“京剧创始人程长庚纪念馆”,北京需要这样一个地方。

我们现在听到的京剧,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子的,它的成型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融会、磨合时期,程长庚是那个时期最要紧的人。

程长庚走向大师之路,就是京剧走向成熟之路。

程长庚创业,下了大功夫。新旧杂陈时代的听众不好伺候,初来北京的程长庚第一场戏就演砸了。观众给了倒彩,怎么办?他的回答是:退身再造!他从北京来到北方另一个文化重镇保定,在著名的昆曲科班“和盛成”再次坐科。三年,程长庚从头学起,唱、念、做、打,样样重来。

三年后,当他重回京城时,已经是另一个程长庚了。在一次达官显贵云集的堂会上,程长庚出演《文昭关》,饰伍子胥,高亢劲拔的唱腔让全场为之一振,有人记载当时场面:“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亢爽之容,动人肝膈,座客数百皆大惊起立”。

成功!

紧接着便是誉满京城。

道光末年,众望所归的程长庚担当起三庆班的班主和首席老生。咸丰年间,程长庚带三庆班进宫为咸丰帝演出,受到称赞,被赏五品顶戴,任内廷供奉,总管三庆、春台、四喜三大徽班。

从清代到民国,前门外大市的精忠庙是北京梨园界公会所在地。官方有升平署,民间有精忠庙,在京所有戏班演员都要由这里报官登记,管理甚严,程长庚在世期间一直是精忠庙会首,整个北京的梨园界领袖。

光绪六年(1880年)1月24日,程长庚辞世,他精心培养过的杨月楼继为三庆班主。前三鼎甲的时代结束了,后三鼎甲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开始了京剧成熟期以后的鼎盛时代,而这三位名伶都是出自程长庚门下的。

距离此地不远有一条石头胡同,是铁树斜街南侧最宽的两条胡同之一(另一条是陕西巷),那里还能找到当年与程长庚合称“前三鼎甲”的张二奎和余三胜的故居。这两位也都是程长庚同时代的翘楚,从19世纪中叶所开始的京剧繁荣,是用这些人的天才、德行和勤奋奠基的。

张二奎的故居在37号,院前是一个厕所,院门是蛮子门的样式,木框已经显着很老了,门墩磕碰得没了模样。街上的马路比院内的门道还高,里面早已是大杂院了。余三胜的故居在61号,门楼上红漆剥落,院内住户的小房已经搭到大门外了,把门楼挤得更显狭促。

程长庚故居斜对面55号是陈德霖故宅。这所宅子现在留给人的最显眼的特征是门前的三块护墙石,其中最完整的两块立于大门一左一右,雕花很讲究,是无字石敢当。另一块立在门楼的墙角,车挂人摩,已显得残旧了,可见曾发挥过不少作用。(图4.宣武区百顺胡同55号陈德霖故居)

陈德霖是划时代的青衣角色,圈内人尊称他为“老夫子”。他是个人缘极好的大好人,一生有三个最大的特点,一是学生多,二是会的戏多,三是往宫里介绍的演员多。

陈德霖出大名是从入宫为慈禧唱戏而得的。那次是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三人珠联璧合,甚得慈禧欢心,当面夸了陈德霖。这一下不得了,界内就传开了,接下来便是各处都来找他约戏。

到宫中演戏,是很多名角都有过的事,但像陈德霖那样作了为宫里介绍京城演员举荐人和宫中排戏导演的没有第二人。慈禧和光绪皇帝不但都喜欢听戏,而且还时不时地参与改戏、编戏,过一把编剧瘾,清宫本来有升平署负责宫中演戏事宜,但没有排戏的能力。可是“上面”把新剧本拿来了,那么怎么办?于是只有请信得过而又有能力的界中人帮忙,想来想去,觉得陈德霖最合适。

他举荐过不少人去宫里演戏,却从不暗中克扣俸银。旧时戏曲界有许多不好的习气,譬如教戏带徒,师徒之间往往徒有其名,只是名份上的师承门第关系,而陈德霖不管是正式拜他为师的还是一般的晚辈,都乐于提携,王瑶卿、姜妙香、梅兰芳、尚小云等,这些后来的名家都得过他的传授和帮助。所以,“老夫子”的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

程长庚故居西侧紧临着的是俞菊笙、俞振庭父子的故居。很多人都知道,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是中国最早一部戏曲片电影,其实稍后还拍了俞菊笙的《青石山》、《艳阳楼》和俞振庭的《白水滩》、《金钱豹》,由此可见俞氏父子相当了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