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几家老店铺(2)

东城区门楼胡同有一座保存得相当完整的当铺,它高墙窄门,几乎没有任何装饰,与胡同里的一般房屋明显不同?,一面光秃秃的大墙,像一座小型的城堡,住在院里的人好像特别注重安全防卫。它有两座门,都是青石边框,东边一座是当铺的门,西边一座门楣上有石匾,刻有“春和别馆”四字,显然,这是店主家人所住的院落,是生活区。看着当铺的门,你会觉得那是一个冷冷的洞,它以极其单调的形式简化了人世间的所有规则和温情,好像在告诉人们:入此门者,勿存幻想!

令人感到奇怪的还有它的门道。人们从门道里进进出出的时候也许觉不出什么异样,只有当你站在门道中返过身来特意往上看,才能发现门楣上方还藏着一个夹壁墙——由于院门外的大墙挡住了房子的坡顶,所以,它的直竖的墙面给人以错觉,让人不再注意这里隐藏的夹层。(图5当铺门道里的暗室)

现在这个夹壁墙有一扇门,我猜测,当年当铺的主人设置出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门道内的夹壁墙,一定有其深意,有特定的用途。

比门楼胡同当铺多一些温情的是东总布胡同当铺,它叫“宝成当”,至今还能看到它的砖匾和整个铺面。宝成当在东总布胡同西口路南,2002年,朝阳门南小街扩展马路,恰恰就拆迁到当铺的西房山,所以,如今它反倒更明显地袒露在街面上了。(图6当铺“宝成当”)

宝成当的铺面严整漂亮,是中西结合的民国样式,横排五楹,拱形门窗,除大门上方镌有“宝成当”三字的砖匾外,每扇窗上还有无字的砖匾,我想,它们当年必是墨写的广告,后来被涂掉了。

“破皮袄一件,虫吃鼠咬,光板无毛  ”似乎只有借助这样的电视剧中的台词,我们才能窥视曾经延续了千年的典当业的情形。这准确吗?不知道。

果子店

如今比较好找的果子店老铺旧址是在前门外果子胡同。那条街北起大江胡同西口,南到珠市口。

北京人口里从不称“果子胡同”,而是叫这里为“果子市”。这是名至实归的,当年这儿就是一条买卖干鲜果品的商街,胡同两侧都是批零兼售的果店,一家挨一家。几十年下来,居住的拥挤使人们自寻出路,在房前屋后进行开发扩展,搭建小屋,于是,市场的痕迹终于消磨在岁月之中。

然而我还是觉得庆幸。就在与果子市之间隔着布巷子的西湖营,我在大槐树的浓荫里发现了这家老铺顺昌果店牌匾,字迹很清楚,看样子,当年是灰雕,凸起的部分脱落或是铲掉了。房子是两层楼,装饰很简洁,窗开得很大,室内采光应该不错,楼下做生意,楼上自住,挺好。

和平门南边的南新华街路东有一排特别整齐的旧房,让人不好估量当年是何所在,还是南端的一间屋上的砖匾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是个果店!(图7新华街南段东干鲜果局、图8西城区新华街果子店)

砖匾上是“干鲜果局”四字,隶书,写得开朗舒展,笔意畅快,俨如得意公子。

旧时的果品店既不像如今的超市,也不同于菜场里的水果摊,而是一种像粮店一样的铺子。干鲜果品是远比蔬菜高贵的食品,人们通过店铺显示出定位,证明着它们的身份。

旅店

北京的旅业老店差不多都分布在前门外,与会馆共同形成南城的特色。旧时行旅进京多由卢沟桥、张家湾而来,后来有了火车,车站设在前门,直奉线在前门东侧,京汉线在前门西侧,所以前门外旅店麇集,至今犹然。

如今可以寻访到的前门外老旅店多为两层楼,木梯回廊,很有味道,其典范代表,可推西单饭店。这座老店的位置却不在西单,而是在大栅栏往西的樱桃斜街,大收藏家张伯英甲申年题匾,距今恰恰60年。从前门外大北照相馆后面往东走,进入西打磨厂不久,路南有一个胡同,叫北晓顺胡同(旧称孝顺胡同),很僻静,进胡同过一个尼姑庵,就能看到一个青砖二层楼,上有砖匾,黑字“客货福来店”和“安寓客商”赫然入目。如果再仔细看,却可以发现黑字下面还有字迹,看得清的有“金银”等,估计这里最初曾是银号。此楼甚是齐整,尤为与众不同的是楼角一左一右分置两个石狮,圆目下视。估计是胡同太窄了,容不得摆开石狮的排场,那就往楼上请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