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苏商的行进道路上,一直有个命题或明或暗地闪烁在苏商的身边。似有解却又似无解。这便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当浙江企业远远地隐在政府视野之外,在不为人注意处野草一般茂盛生长,而政府又心知肚明地保持着“不作为”姿态时,江苏的很多民营企业却不能不考虑一个现实问题:是离政府近一点,还是远一些?
历史的演进有时也会出现断档。
若我们将历史的视线放得更远阔一些,就会发现在远去的苏商群体里,这本不是一个问题。
历史上,苏商一直有“远官员、亲商人”的传统。“这种传统也许与明朝初年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命运有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表示。
600年前的某一个冬天,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迎娶心爱的姑娘,在寒风中身着破烂不堪的棉衣,怀揣几十纹铜钱来到苏州。一个月之内,他用几十文铜钱靠卖胭脂赚到了1000两白银,终于娶到所爱的姑娘。后来这个人富可敌国,与朱元璋成为结拜兄弟,这个人叫沈万三。
沈万三,传统苏商的影像标志。在民间的传说里,大明朝南京城一半的围墙都是他出资修建的。此言或有虚构之处,但沈万山大笔资金资助明初南京城的修建却是无疑。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新朝皇权的敬意与忠诚,也试图建立起来自底层民间商人与威严政权的亲密链接。但他的努力后来证明只是一种妄想,这个号称与与朱元璋成为结拜兄弟的巨商,最终在帝王天威难测的一声喝斥中家破人亡。
也许正是这样的前车之鉴,让后进的苏商子孙们明智地选择了与官府“远而恭”的态度。在异常低调的态度背后,昭显出的是一种处事的清醒——避开风云变幻的政治,守得一份传世家业。
600年后的这个冬天,一个年轻人茫茫然赶至苏州周庄,瞻仰沈万三故居,尽管身旁游人如织、熙熙攘攘,但他的心情却忧郁不已、暗自伤戚。由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他的企业濒临破产,面对着沈万三的铜像他不停地抽烟沉思。几年之后,他的企业不仅没死,反而越做越大,而今已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先企业。这个年轻人叫周海江,江苏红豆股份集团公司总裁。
2007年9月25日傍晚,江苏红豆股份集团一间狭小而精致的会议室内,周海江依然像10年前那个冬天一样不停地抽烟,只是此刻心境已然迥异。“我在沈万三故居溜达了多时,我记住了墙壁上锩刻的一行字——成功等于诚信、勤奋、智慧再加一点点机遇。这些让我深有感悟、若有所思。”
600年的时光与界限在那个冬天悄然相通,困境中的周海江与那个传奇人物心意相融。“如沈万三所说,诚信、勤奋、智慧、抢抓机遇是苏商的群体特征,苏商的文化演变一脉相承。”周海江如是说。
以沈万三为代表的苏商自苏州起,自苏州兴。
2005年12月的一个清晨,在苏州古老的上塘街上,苏商博物馆悄然间落成。在这里保留了古代至今关于苏商的各种商业资料以及江苏企业的发展简史。一卷卷商会档案,一张张陈旧的图片,一页页泛黄的文件,沈万三、荣德生等商业名人的记录赫然在列。翻开其中一卷泛黄的商会档案,“赏礼奖项”上仔细记录了苏州商会创办时,呈送给南书房、乾清门、禀事处、御膳房的银两数目,而这仅是商会有案可查的3800多卷档案材料中的一卷。作为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商会档案,是苏州商会和商人近半个世纪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始记录。
“苏州商人的历史代表整个苏商的历史,苏商博物馆成立的意义在于让后人了解苏商的真实过往。”苏州市工商联会长姚东明如此解释。历史上的苏商为了应对徽商与晋商的在江苏地区市场不断的分食,于20世纪初成立了苏州商会,以期振兴工商业,自此而始苏商与商会保持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