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多面”背后的商业禀性(2)

此言不假,能留给外界印象深刻的苏商确实不多,除开近两年频频在媒体上曝光的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以及外界褒贬不一的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等少数几个外,大量有资本有势力的苏商都默默隐于人海之中。就连在国内民营钢铁企业执牛耳者,产业规模连国内钢铁巨无霸的宝钢也无法小视的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也更多的是显赫于业内。

如同太湖广阔平荡的水面,苏商整体性地呈现出稳健、低调、谨慎的风格。

正是苏商这样的低调务实、不图虚名的作风,成就了一代苏商稳扎稳打、渐进扩张、根基深厚的发展之路。放眼望去,无论是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还是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才,无不是作风稳健、以实业为本的企业家。

稳健、谨慎的特质让江苏商人作决策时很少“拍脑袋”,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百般盘算,再作决定。应该说在四处充满泡沫诱惑的时代,苏商的这种特性让很多江苏企业避免了盲目扩张、冲动投资所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命力也相对更加持久,这也是江苏民营企业“阵亡率”不太高的一个原因。

引为例证的是,近十年波及全国的房地产风波以及宏观调控,苏商群体所蒙受的损失在相临经济区域中相对较小。然而另一方面,或许是因为江苏企业的发展过于稳健,也造成苏商群体少有财富模式上巨大的创新和奇迹。曾有江苏商人在聚会上感慨,苏商最大的优点是谨慎,最大的缺点是太谨慎!

相对稳健保守的发展战略,不仅仅反映在企业战略决策层面。更加明显的反映还有一点:多数苏商更愿盘固在一省之内,而少有意愿往省外投资发展。造成这一强烈的乡土意识的原因,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则是源于千百年来,江淮一带鱼米之乡的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富庶。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大强化了苏商的本土化意识。另一方面,作为当代苏商重要的历史沿革的产物,当年“苏南模式”的兴盛即是“离土不离乡”。当一度辉煌的“苏南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为一种“模式”之后,其对后进江苏企业家群体的心理影响就不言而喻了。

与江苏比邻而居的浙江,则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天下浙商”的活跃形态。浙江商人引以自豪的一句话是“天下浙商,400万赚全国的钱,200万赚老外的钱。”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曾颇为感慨地说:苏商离土不离乡,只想着一个产业做到底,在一个地方做大做好;而浙商敢于冒险,成功后,喜欢到外省发展,结果是做大做强。

沈文荣的话折射了苏商一直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在全国众多“商帮”中,苏商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领先于全国,并创立了“离土不离乡”的兴办乡镇企业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兴起于“离土”,领先于“离土”的苏商,却因一味固守“不离乡土”的原则,使产业的发展空间受限。如果说浙江人是“行商”,那么江苏人可谓典型的“坐商”。从传统上看,他们视出门在外为畏途,即使企业的名字也不愿意忘“本”———比如“苏宁”和“苏果”。但现代社会的商业机会往往转瞬即逝,“坐商”往往也意味着“坐”失商业良机。

正如南京大学商学院成志明教授所认为的,苏商的“本土情结”太过浓厚,总是有意无意地以自己所在地为中心划一个圈,只在这个圈内活动,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错失了更多更好的商业机会。正因如此,苏商虽实力不弱,基数庞大,但执商界牛耳者不多,在全国层面上冒尖的企业巨头也较为少见。

在苏商稳如磐石的低调与冷静的表象下,苏商的多面性还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一直为外界所诟病的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苏商单打独斗的意识是出了名的”,南京国鸿集团董事长陈奕熙言辞慷慨透着反思:“苏商缺乏合作精神,大都单打独斗,宁可独吞一条狗,不愿合吞一头牛。”在这一点上,陈奕熙毫不掩饰对浙商开拓精神的赞赏:“浙商,四海为家积极开拓,只要有一个浙商到一个新地方开辟了新市场,亲戚朋友很快就会跟过去,对当地商人逐渐形成包围之势,慢慢的当地市场就被浙商占领了。”

正是由于苏商过于务实,精于谋划与算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很多规则意识和条条框框。该防范的防范,不该防范的也防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苏商致命弱点“自顾自”潜意的形成,抱团意识薄弱,团队合作少。这也可以为苏商缘何轻视贸易而重视实业寻找到一个不失合理的解释。

团队精神的不足使苏商的决策风险无法分担和稀释,也就制约了企业从长计议,做出宏大决策。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导致交易成本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合作意识。

值得称道的是,苏商“大国寡民”的传统,如今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05年,江苏远东集团、雨润集团、红豆集团、月星集团、一德集团、利安达集团等江苏6家民企巨头签约成立“江苏投资联盟”,意在组建航母舰队联合出海,以企业联盟的方式合作发展,力图在资金、项目、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资本合力。始作俑者是江阴利安达集团董事长黄丽泰。

“当初也没想太多,就是想大家聚在一起赚钱。”黄丽泰以最简单直白的言辞传递出新苏商力图抛弃传统观念束缚,求变向上的力量所系。

这种代表观念变革的步伐能向前走出多远,对沉静安稳的苏商群体又能带来多大的启示与推动,现在还无法预计。但对于高速行进中的苏商而言,在对传统商道理念的吸取与扬弃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对苏商群体的未来产生微妙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