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背后庞大的研究力量为其进行积极的选股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而选股成功后的一夜成名以及财富效应也激励着基金管理者去发现、买入、并持有市场上的龙头股、明星股。基金经理们的积极态度显然也成为集中持股行为的主观原因。
持股集中的客观原因:稀缺及单边。稀缺即优质上市公司的稀缺。从数量上看,两市1400多家上市公司真正能称得上优质上市公司的数量不足30%。无论是从经营水平、治理结构等公司内部因素来分析,还是从投资者关系维护、资本市场形象构建等外部行为来研究,每家公司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以五粮液为例,公司属于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的消费品行业,产品毛利率超过40%,优质的品牌更是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证。但就是这样一家先天条件如此完美的公司,其高管人员却在2006年推出了准备大举投资汽车生产的预案。我们在此不想讨论多元化和专业化孰优孰劣,但任何稍有投资常识的人就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没有任何迹象和证据表明五粮液投资汽车产业能够获得优于白酒的投资回报,所以这项预案并不被市场所看好。而之后公司的这项投资也不再见有下文,但其间消耗的不菲费用却是由公司的每个股东来埋单的。
正是由于优质上市资源的稀缺性,保持相对集中的持股自然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特色化和本土化的投资策略。那么在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眼中,哪些类型的上市公司能成为重仓买入并持有的首选呢?从2006年末基金十大重仓股中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机构投资者的选股标准。
表四季度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
上市公司 基金持股数
(万股) 持有总市值
(万元) 占流通股比例
(%) 持有该股
基金个数
招商银行 149
万科A 97
贵州茅台 79
民生银行 84
中国石化 73
中信证券 72
工商银行 51
武钢股份 54
苏宁电器 55
浦发银行 55
不难看出,基金重仓的这十只股票都是中国经济当前重点行业里的龙头公司,既是各类公司市值规模的反映,也是当前经济地位的表现。另外,这类公司的龙头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其一段时间内强者恒强的行业姿态。所以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当前,可能会随着整个经济周期的运行而延续更长的时间。这些特点使得机构投资者对它们的追捧也呈现出显著和持续的特征。
此外,2006年以来的单边市也是造成市场各方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能够做空的证券市场中,做多价值低估的品种或做空价值高估的品种都能获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过度的集中持有几只股票,即使是稀缺型的品种,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在单边市场中,买涨不买跌,高抛低吸做波段成了更为实用有效的操作手法,看准时机大举建仓集中持有也自然成了较为合理的操作策略。
投资风格:价值与成长
简单地说,价值股是未来获利空间预期相对较小、而风险较低的品种,以大盘蓝筹股为代表,对应的是稳健的投资风格;而成长股是未来获利空间预期较大、风险也相对偏高的品种,以中小盘且具有潜在成长性的个股为代表,对应的是积极的投资风格。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大多数股票兼具价值和成长的特点,只是向其中之一偏多偏少的区别。那么,在面对市场中数量众多的股票时,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会选择侧重于哪种风格的投资品种呢?他们的选择都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