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形制

丁村住宅的宅院以四合院为主,现存的43栋住宅中,四合院就占35座。四合院中间为院落,四面建房子,包括厅房、厢房、倒座房及大门。为取得好的朝向,院子都坐北朝南,北房为正房,当地称厅房。北房是整个院落最好的房子,却从不住人,是住宅中的礼制空间。三开间,即三间通敞不做隔墙,单层,从室内地平到正脊,高度可达两层楼高,如“门楼里”的清雍正九年(1731年)丁正和所建的宅院9号院,厅房高达8.2米,又如“门楼里”的咸丰八年(1858年)所建的住宅9号院,厅房高达8米。厅房内有的采用“彻上露明”的结构形式,有的吊上天花。厅房做得高,是为了让它的屋脊高过两层厢房和倒座的屋脊,以显示礼仪空间的重要地位。当地有一则关于风水的谚语:“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就是说,南房(倒座房)不能高过北房(厅房),一旦倒座房高过厅房,就会给房主带来不利,或人丁不旺,或财源不兴。厅房建得高,进深就大,因此厅房通常带有前檐廊,檐廊的横枋上装饰着繁密的木雕饰。在前金柱位置,三间均做成可开启的槅扇门,槅扇的格心有斜格形的,有直棱的,有球纹式的,通透而有装饰性。

厢房通常三开间两层,也有五开间的。厢房的后檐墙通常与厅房左右山墙对齐,也有因地段原因前后错位出1~2米的,此时厅房山墙外侧形成小巷。由于厢房进深小,通常仅2.5~3米,厢房的山墙实际只挡住厅房次间的一半,厢房的山墙与厅房前檐柱相距大约两米。四合院的整体平面呈长方形,院落就显得窄而长,尤其是厢房建成五间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就更显得窄长,丁村6号院就是这种做法,这也是晋南、晋东南一带普遍的四合院形式。有些长院子中间还横建一道中央开门的照壁墙,墙以内三间厢房,另二间在墙外。

按规矩厢房屋脊不得高过厅房,为此上下两层的厢房通常仅有7.2米高。上层为低矮的阁楼,仅供储藏之用,不住人。平时就采用活动楼梯上下,楼梯就悬挂在楼板梁下,用时放下楼梯,不用时可将梯子平挂在楼板梁下。下层为全宅主要的卧室,有火炕和灶台,火炕位于靠山墙一侧,大多宽为2米,长即是厢房的进深2.5~3米。灶台紧靠炕的一边,或靠后檐墙或靠前窗,灶台为1.2米见方,炕和灶约占去一开间室内的2/3,十分拥挤。为了稍稍宽敞一些,使居住舒适方便,人们将厢房的三开间在内部隔为二间使用,即在当心间正中砌一砖墙隔断,将两室的入口房门都装在当心间,外立面仍保持三开间的形式,两次间为窗,这种做法称为“三间两室阁楼式”。由于两门紧挨在一个门框里,人称这种做法为“一框两门式”。二层楼阁通敞不隔,每间朝院落一面开一长方形窗子,厢房立面十分独特。居室中家具不多,由于墙体很厚,东西都存放在墙上开的橱龛中,炕上有存放衣服、铺盖的龛,又称衣橱,平时橱外还挂上帷幔遮挡。炕头有灶,灶边沿墙也设龛,下层放碗筷,上层供灶君、财神,称碗橱窑。就连火炕根下也开有专门放鞋的“鞋窑”和“便盆窑”,门后墙上为晚间方便还开个“灯盏窑”,这些小设计很是方便实用。

倒座房与厅房相对,倒座房常做成五开间,称为“明三暗五”。中间三开间较大,全部通敞而不隔,当心间开一个门,两次间开窗,两稍间很窄。通常东南方稍间做大门道,开间仅2米左右;西南方稍间建成厕所,开间也是2米左右。倒座房也有上下两层,都不住人,只用来储存粮食和杂物。存粮都有专门的粮柜,称“栈”。“栈”的长度有2~5米不等,宽度1~1.5米不等,一层层用活动横板调节高度,粮少时“栈”低,粮多时“栈”很高,粮食要保持干燥,“栈”多放在阁楼上。倒座内还存酒、咸菜、木料等,一般存在底层。

厅房在整座住宅中屋脊最高,为的是挡住“北煞”,常在厅房屋顶上建一座风水楼子,如一座小亭子,有单檐也有重檐。也有出于风水上的要求在宅子的一角建望楼补风水,如北院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所建的四合院28号院,在西北角曾建有望楼。又如,万历四十年(1612年)所建四合院2号院则在西南角上建有望楼。建望楼的传统在晋南及晋东南也十分普遍,在阳城的一些村子里,几乎每座四合院都有望楼,因为风水需要,称为风楼。现全村仅存两个。

四合院的大门通常位于整个宅子的东南方,厕所建在西南方。但也有个别宅子因风水原因将大门放在西南方,或因群体建筑的关系将门开在靠街巷的一面而不顾方位,如南院住宅群中的宅子就有不少这样的情况。

三合院即在中央院子三面建房,只有厅房和两厢而无倒座。前面或建成照墙,中间开简单的宅院门,或建成高大华丽的门楼。无论简单的院门还是高大的门楼,通常还建一个前院,形成前院门和宅院门两道门,前院门称为大门,宅院门称为二门。前院的做法有两种形式,一种与宅院面宽相等,但大门、二门通常不在一条直线上,相互错开而建,使外人不能一眼看穿院落。为了美观,通常在正对大门的院墙内侧还建一座砖影壁。另一种前院做得较大,成“L”形,大门与二门不在一个方向,常常是大门朝北,二门朝南,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内有客房、杂房。在11号院和17号院,套院内还各建有一座华丽的木牌楼。11号院的木牌楼为两柱单开间,17号院的木牌楼为四柱三开间,两座牌楼的正反两面均挂有“圣旨”匾,11号院匾上记录着宅主捐职州同丁溪莲及祖父母被封赠的敕命。17号院匾则记录着宅主捐职州同丁先登及祖父母亲被封赠的敕命。进入大门后首先看到的是气势庄严雄伟,色彩绚烂的牌楼,使前院的建筑空间丰富、曲折有情趣。丁村的三合院住宅共有四座,北院、中院、南院、“大门里”各一座。

前后两进院式的住宅多为清中后期所建,它的第一进院子与三合院做法相同,大门开在中间,两边做成厢房。但大门外面通常都做一面影壁。也有个别的有些特殊做法,如中院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丁忠武创建的宅子14号院,大门直接与二门相对,二门做屏门,才使内院有所遮挡。又如北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丁琴所建住宅1号院,大门为三开间带前廊,左右有八字形影壁,正对大门有一座影壁。大门内侧建有木屏门,区分内外。

前后两进式住宅,第一进院子的正房仍为单层厅房,由于后进有楼,厅房前后有门,为穿过式,称为“中厅”或“过厅”。多数中厅只在当心间开后门。少数的还做前后廊子,装透空的槅扇门,非常华丽。如北院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丁琴所建的宅子1号院便是如此。后金柱内侧做一扇太师壁,一是为厅里设置祭祀先祖的中堂,二是以免一眼看通后院。第二进院正房为三层楼房,称后楼,也不住人。主要用途是:一层供神衹,二层、三层为储藏之用。后楼有的设专门楼梯,一般在山墙一侧,也有使用如厢房的悬挂式楼梯的。后楼的正面通常不做前廊,而采用砖砌到顶,只有一层当心间开门,二、三两层开窗。第三层窗间墙,用砖砌成十字花墙来装饰。后楼形式也有特例,如南院丁殿清宅,后楼为两层,一层为砖窑房,二层是外向的木结构形式,前后做有小阳台,供休息观景。这座观景楼一层为储藏,有人说以前楼上为小姐居住,也有人说是宅主人养老之处,到底什么人住,由于年代久远,已经弄不清了。前后两进式住宅,两院均有厢房,都是三间二室式,为主要卧室。二进院内都住女眷,男人多不到内院来。丁村现存前后进式院落共四座,北院一座,中院两座,南院一座,都保存比较好。

清以后,出现了前后两进式院落的形式,后楼作为后进院主体建筑,均为全宅的最高点。这一方面达到了“步步升高”的吉祥喻意,另一方面代替了过去的风水楼,又起了挡住煞气的作用。

以上三种住宅形制,在群组建筑中,相互结合使用,无论是老少几代同居共炊,还是分灶单过,均可满足要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