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散步清华园(3)

今天,在散步清华园的人群中,年纪最大者可能是建筑学院的周卜颐教授。他于一九五○年带着双学位从美国归来,热情传播现代建筑理论,在中国建筑界声誉日隆。一九五七年他成为“右派”分子,待到“四人帮”垮台,幸获改正,已经年过花甲。负责者分派他在系里的小图书室工作。他却上书邓小平,要求为祖国做更多的事。邓小平在他的来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一九八二年,六十七岁的周先生南下武汉,在华中理工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创办了《新建筑》杂志,都办出了好成绩。他已把全部的聪明才智献给了祖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却连记忆力和起码的表达能力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满腹经纶都已无法倾吐。他已经返老还童,已经天真无邪。早晨,他由一位小保姆照顾着,时或搀扶着,完成这散步清华园的功课。碰到我,有时还神气地说,他昨天参加了一场网球赛;或者说,儿子已把他的跑车修好了,明天就要骑车到香山去。有时,他又出神地望着不远处临水的“晗亭”,那是为纪念清华名教授吴晗而建的四坡攒尖亭子,里面挂着邓小平1984年8月31日题写的匾额。周先生慢慢地、浅浅地向着亭子的方向鞠了一躬,他知道,那里有吴晗和邓小平的英灵。

化学系年过古稀的周昕教授,陪着老伴散步清华园。周夫人原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和校长,“文化大革命”中被她的学生打瘫在地,随后瘫痪卧床多年。如今,她竟能拒绝丈夫的搀扶和手杖的帮助,坚持自己移步向前。枯瘦而弯曲的身影,无声而滞涩的步履,只因有了周围空气的扶持,她才没有颓然倒下,只因有了阵阵清风的流动,她才没有停止呼吸。她使人想起小说和电影中的祥林嫂。在散步清华园的人们中,她最是一位强者。

体育教研室的王英杰教授,几十年活跃在运动场上,把体育和健康送与莘莘学子,现在由家人照应着,坚持用自己的双手转动轮椅,散步清华园。我国体育和体育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家马约翰教授在清华执教52年,给后辈留下了“要动,要跑,要跳,要踢”八字箴言。退休的王教授如今腿足已不听使唤,不能跑、不能跳、不能踢了。但他还有力气,他还能动。许多人向他点头问好,轮椅在体育馆前缓缓转悠。

一九一九年建成的清华体育馆,当年是国内最先进的体育建筑。它曾以美国总统老罗斯福的名字命名,门廊上还曾有他的雕像,记录了一段文化殖民的历史。馆内有篮球场和游泳池。五十年代初期,中南海还没有为毛主席盖室内泳池,毛主席就曾来这里游泳,为体育馆留下了不灭的荣光。那时候,这个四季如夏的泳池还对教授们开放。现在不行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已经从八十人猛增到今天的九百人,即使天天“煮饺子”也容纳不了。

前文提到的吴良镛教授,也是散步清华园的积极分子。他大清早跟太太一起走出家门,不一会便把太太甩在后面。一阵小跑跑回家,总是急冲冲的劲头。国际建筑师协会自一九四八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亚洲、在北京召开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大会将于六月开幕,吴先生加班加点准备大会的主题报告,指导大会的筹备工作。用完早点,就带上太太为他准备的盒饭去办公室,中午也不回家。自行车来回只需十几分钟,这十几分钟也必须节省下来。一寸光阴一寸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系的陈肇元教授,也跟太太一起,加入散步清华园的行列。他们夫唱妇随,齐头并进。天刚亮别人刚刚开始散步,他们已经往回急走。满头汗水,满脸阳光,有多少课题正等着他们去解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