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公园经营方面,迪斯尼公司也面临着重重困难。虽然迪斯尼世界内的“神奇王国”(Magic Kingdom)主题公园在1971年顺利开业,但沃尔特晚年醉心开发的“未来之城”(EPCOT)——明日实验蓝本社区中心,却因为缺少劳力和设计等问题,致使成本激增。EPCOT最终延迟至1982年10月才开业,此时它的开发费用已累积到12亿美元,是预算的3倍,而且整体设计与沃尔特的设想相距甚远。另外,已建成开业的两个主题公园每年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维护保养,迪斯尼公司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由于多年的经营不善,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面临了一次严重的收购危机。由于迪斯尼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下跌,投资者获得了恶意收购迪斯尼公司的机会,并展开相应收购行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收购,公司股东之一的小罗伊与其他股东联合,以迪斯尼公司出资收购的形式,收购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化解了这次危机。这次收购危机一方面激化了迪斯尼公司内部矛盾,导致米勒被迫辞职,管理架构重组;另一方面,它也为迪斯尼公司的重生带来了机遇。
四、复苏振兴的艾斯纳时代(1985—2000年)
伴随收购危机的结束,迪斯尼公司在1984年迎来了新任CEO迈克艾斯纳(Michael Eisner),从而开始了一段复兴之路。艾斯纳上任伊始就对迪斯尼公司进行改革,转变了公司多年来一贯的“内敛”经营风格,使迪斯尼公司在原有的快乐文化背后附加上完整的商业文化。艾斯纳在任的21年间,他以“品牌乘数”为基本经营理念,用迪斯尼公司的品牌做乘数,在后面乘上各种经营手段以获得最大的利润。例如,迪斯尼公司从每一部影片的票房获取第一轮收入;发行录像带是第二轮;然后是主题公园——每放映一部动画片就在主题公园中增加一个动画人物,让旅游者入园消费;接着以特许经营的方式销售品牌产品。除了以上“四轮经营”,艾斯纳还锐意收购电视媒体,借助电视的力量,保证四轮经营的顺利转换。在内部各业务上,艾斯纳也推动了相应改革,从而实现了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复苏。
电影制作是迪斯尼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自沃尔特去世以后,迪斯尼电影就失去了昔日辉煌。1983年,迪斯尼制片厂亏损500万美元,整个制片厂濒临破产。1984年,艾斯纳入主迪斯尼公司后,他马上从高层管理团队着手对制片厂进行改革。艾斯纳首先从以前工作过的派拉蒙公司将杰夫里卡曾伯格(Jeffrey Katzenberg)拉过来,由他经营管理制片厂的日常业务。卡曾伯格上任后随即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改革措施,包括裁员和任用新主管等,让制片厂重新恢复生气。随后,艾斯纳继续从派拉蒙公司找来以前的同事管理制片厂业务,如让戴维霍伯曼管理试金石电影公司,让理查德弗兰克负责摄制迪斯尼电视节目,让里卡多梅斯特斯主管迪斯尼的好莱坞制片厂等。经过艾斯纳及其老部下的努力,迪斯尼电影重新展现光芒,不过,与沃尔特时代不同,艾斯纳管治下的迪斯尼制片厂最初以实景电影争夺市场。1986年,试金石电影公司推出了《比利华山庄的落魄》和《无情人》两部受欢迎电影,率先打响了迪斯尼电影反击战的第一枪。1988年,该公司又推出影片《三个男人和一个婴儿》,票房收入达到4亿美元。1990年,好莱坞制片厂拍摄的《漂亮女人》在世界各地获得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成为当时迪斯尼公司最卖座的实景电影。除了实景电影,艾斯纳没有忘记迪斯尼公司赖以成名的动画片。1989年,迪斯尼制片厂发行了全动画电影《小美人鱼》;1991年,制片厂又发行了《美女与野兽》,并被提名角逐奥斯卡;1992年,大型动画片《阿拉丁》发行,只上映20周就获得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此外,艾斯纳像沃尔特一样注重创新技术的运用。1995年,迪斯尼公司与苹果电脑动画公司合作,推出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该片获得全美年度票房冠军;此后,迪斯尼公司又进一步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虫虫特工队》和《玩具总动员Ⅱ》等动画片,使迪斯尼公司重新获得了动画制作的技术优势,巩固了迪斯尼在动画片领域的行业地位,激活了迪斯尼帝国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