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费隐(2)

【品评】

这一节进一步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的道理。

孔颖达认为:“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言天下之事,千端万绪,或细小之事,虽夫妇之愚,偶然与知其善恶,若萏荛之言有可听用,故云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者,言道之至极,如造化之理,虽圣人不知其所由,故云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以行之至极故也。前文据其知,此文据其行,以其知、行有异,故别起其文。但知之易,行之难,故上文云夫妇之愚。行之难,故此经云夫妇之不肖。不肖胜於愚也。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知之与行之皆是至极,既是至极,故圣人有不能也。”朱熹则指出:“君子之道,近自夫妇居室之间,远而至于圣人天地之所不能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莫之见也。盖可知可能者,道中之一事,及其至而圣人不知不能。则举全体而言,圣人固有所不能尽也。侯氏曰:圣人所不知,如孔子问礼问官之类;所不能,如孔子不得位、尧舜病博施之类。”对于最后的《诗经》引文,朱熹认为:“子思引此诗以明化育流行,上下昭著,莫非此理之用,所谓费也。然其所以然者,则非见闻所及,所谓隐也。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君子之道的作用之大,可以从切近处入手,特别是可以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理解和说明。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匹夫匹妇可以了解、学习,而且可以实践。但凡人对于天道的知与行,与圣人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不过在《中庸》的作者看来,即使是圣人,要想彻底了解天道、彻底实践天道,也会是“有所不知”、“有所不能”。只要是人,不管多么愚笨,都是可以学习、了解中庸之道的;只要是人,不管多么不道德,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践、奉行中庸之道。这就是君子之道的作用所在。后面的“及其至也”四个字,则揭示出了君子之道的细微精妙之处,虽圣人也会“有所不知”、“有所不能”,这就是“隐”的方面。

然后以一句“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作为过渡,引申出“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进一步说明君子之道的普遍性与深刻性。大而无所不在,正是君子之道普遍性的反映;小而无人能破,正是君子之道细微精妙的特征。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唱歌,卡拉O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但不管如何,每一个层次的人,都有“行天道”与“知天道”的能力。至于知到哪里、行到哪里,是像老鹰那样飞向高空、鱼儿那样游在潭底,还是像麻雀、蜻蜓那样在低空盘旋,虽然差别十分明显,但都可以从当下做起,开始学习、实践君子之道。

【原文】 

君子之道,造端①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释】 

① 造端:开始、开端。

【译文】 

君子中庸的道理,是从夫妻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的,但推究到它的最细微精妙的地方,就能够洞察天地上下的一切事物。

【品评】

孔颖达解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者,言君子行道,初始造立端绪,起於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者。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言虽起於匹夫匹妇所知所行,及其至极之时,明察於上下天地也。”

本节作为总结,申述君子之道可以从最为切近的夫妻关系上入手,由此而及于家庭、朋友、君臣,乃至天地。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只有夫妻关系,才真正具有承上启下的核心价值。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各种家庭关系,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之间的关爱,几乎出自于本能的情感;朋友上级下级、君臣之间等社会关系,由于缺少了彼此之间的血缘亲情基础,所以需要一定强制力的礼仪制度、乃至法律条文来维系。按照儒家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国家是家庭的延伸,所以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应该具有一定的同构性质。

如何由家庭过渡到社会呢?夫妇关系正是一个转折点。大多数情况下,夫妻之间没有过于紧密的血缘关系,即使有一点儿,也要求在“五服之外”。因此,可以说大多数的夫妇之间,基本上属于一种没有血亲之爱的两个个体,通过婚姻的形式确立了家庭关系,并进一步通过生育子女维系家族的血缘关系。没有血亲之爱的两个个体,有了爱情、婚姻的归宿之后,却又扮演着巩固血亲之爱的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处理夫妻关系,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在一个家庭环境里面,新媳妇不仅面对着自己的丈夫,而且还有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等,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错综复杂,既有利益的因素,也有情感的因素,要想处理妥当,应该是很不容易的。一味采取沙漠鸵鸟那样的回避策略,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直面人生,积极应对,才可能家庭和谐、万事顺心。就此而言,处理夫妻关系,一定程度上正反映着一个人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处理不好夫妻关系的人,很难处理好整个家庭关系,更不要说其他的社会关系了。《大学》中反复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嫁女一定要“宜其家人”、“宜兄宜弟”,也正是这个原因。因此,这里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