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修身齐家(1)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①之②其③所亲爱④而辟⑤焉⑥,之其所贱恶⑦而辟焉,之其所畏敬⑧而辟焉,之其所哀矜⑨而辟焉,之其所敖惰⑩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注释】

① 人:泛指一般人。

② 之:同“于”,对于。

③ 其:代词,自己的。

④ 亲爱:亲近、喜爱。

⑤ 辟:偏颇、偏见的情绪。郑玄认为这个“辟”字,应当读作譬喻的“譬”,意思是以他人的表现为镜子,用以反观、省察自己是否修身。朱熹等人认为从上下文中理解,应该读作偏向的“偏”。

⑥ 焉:语助词。

⑦ 贱恶:轻视、讨厌。恶:读作务,wù,厌恶。

⑧ 畏敬:畏服、尊敬。

⑨ 哀矜:哀怜、怜惜、同情。矜:读作今,jīn,怜惜。

⑩ 敖惰:敖,通“傲”,骄傲、不敬重。惰:懈怠、怠慢。

   好:动词,读作号,hào,喜欢。恶:名词,不好、不美之处。

   恶:动词,读作务,wù,厌恶、讨厌。美:名词,好的方面。

   鲜:少,不多的意思。

【译文】

所说的治家使之和睦的根源在于修养自己的品德,是说人们对于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往往会有过分亲爱,对于自己所轻贱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地轻视厌弃,对于自己畏服敬重的人往往会盲目的崇拜,对于自己哀怜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对于自己认为傲慢、懈怠的人往往过于偏激。所以,很少有人能够在欣赏某个人的时候还能客观地看出他的不足,也很少有人能够在鄙视、厌恶一个人的时候还能够公正地看出他的优点。

【品评】

人之一生,不外“独处”与“与人共处”,所以《大学》中讲到的“修身”,也主要是从“独处”时候的“慎独”与“与人共处”时候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这两个方面来讲的。实际上,人的一生中与人共处的时候,远较个人独处的时间要多,因此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技巧,掌握与人相处的正确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就是《大学》、甚至其他儒家经典中在人际关系方面所费笔墨最多的原因所在。但待人的态度,往往因人而异。对方的地位、表现、处境、彼此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与人相处的态度与实际相处的方式。喜爱自己喜爱的人,轻贱自己看不起的人,敬畏权威和德高望重的人,哀怜孤弱无助的人,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味按照人之常情来生活,按照人之常情来处理人际关系,因为不能克服人之常情的缺陷,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要想成贤成圣,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就需要克服好恶等人之常情,修身养性,以符合“天道”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中正心对待“家”内、“国”内自己面对的各种人际关系。

人性中也有许多弱点,如偏见、骄傲、懒惰等,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有弱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却不加以改正,反而放任自流。因为偏见,对事物的认识就不会全面;因为对人有过分的怜悯之心,就看不到对方身上的缺点,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弱点,使人人向往的公平正义无法实现。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学习,通过实际的行为处事过程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尽量克服自身的弱点,以求公正的评判事物和社会,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公平的环境、公平的待遇,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公平不是绝对的,但是如果主持公平的人多一些,那么社会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为政者本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