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首开科举以来,科举考试成了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科举考试是文人从政的重要途径,也是封建帝王吸收在野的人才加入统治阶级内部的重要方式。科举考八股文,虽然历代不少人才大贤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客观公正地讲,科举为士人从政提供了一个契机。历朝历代通过科举成为朝廷股肱之臣的并不在少数。
和珅自己虽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可他并没有因此而看低科举的重要性。他知道,皇上选拔官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科举。而自己要控制官吏,培植心腹,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也必须要控制科举。因此,他主动接管国家的文化事业,先后担任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和殿试读卷官及兼任廷试武举发策等职务。通过掌管这些职务,和珅便可控制官吏,借机安置自己的亲友、党羽到要害部门,而打击排斥政敌、仇家和一切他看不上的人。后来,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整个科举可以仅凭和珅个人的好恶随意进退科名。
《清史列传》中《和珅》条记载:乾隆五十四年,山西举人薛载熙赴京考取进士,几经周折后,脱颖而出进入复试,但在复试当时,薛载熙却被告知自己已被除名,无资格参加复试。他不知为何,忙向众人打听,有人告知是和中堂主持复试大局。是否自己得罪了和中堂?薛载熙一想,自己也没招惹和珅啊,最多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去拜访过和珅,难道这也会得罪和珅?不错,此举就已让和珅很不满意,和珅希望入考的是顺从自己之人,不顺从者一律以各种借口除名,不让其参加考试,当然更不会有金殿会试的资格了。薛载熙只顾自己读书,而且平日里远在山西,哪会懂得其中诀窍。因此和珅上奏道:“此人就其学问而论,尚属可以中取,试卷文理无大疵,唯诗粗率,奏请停科。”若在平时的话,薛载熙就此可以回家了,不过这次和珅碰了个软钉子,因为此时正值乾隆母亲皇太后八十岁寿诞,乾隆心情颇佳,在和珅的奏折上批复:“尚可加恩宽免,交予和珅与诸考官再行商议。”众考官中,哪个不听和珅的?和珅道:“以薛载熙试卷复与中卷不符,难保无代请情弊,请追革在案。”复试与中卷不符,本属平常之事,可和珅却以此为借口打发了薛载熙。本来薛载熙中举的消息已传回山西,可是回家后却孑然一人。薛载熙发奋攻读,但他也知道,只要和珅在位一天,除非自己去巴结讨好他,否则此生无望再中举。他不愿巴结和珅,只有韬光养晦,静候和珅去世或倒台,于是每日焚香诅咒和珅。终于和珅在十年后轰然倒台,他心想自己的机会来了,嘉庆六年(1801年),薛载熙在北京苦等嘉庆出外巡视,终于等到了机会。一日,嘉庆出游,薛载熙拦驾哭诉冤枉,嘉庆也曾听闻此事,认为“薛载熙斥革本非皇考之意,和珅办理此事,实属从刻”。故嘉庆帝“命试以诗”,薛载熙十年磨一剑,果然非同凡响,嘉庆听了薛载熙的诗句之后,以为“诗句较前稍胜,著加恩赏还举人”,总算给薛载熙平了反。
此类事例举不胜举,据清人沈祥年《借巢笔记》记载:沈祥年的祖父本来在丁未(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科春闱中,已列入殿试前十名。和珅见此人文才飞扬,便想拉拢他。沈祥年祖父早已听说过和珅之恶名,心想自己已入殿试前十,凭自己本事当可谋得一官半职,而且他厌憎和珅人品,所以当和珅请他到家中叙谈时,沈祥年祖父借故推辞,和珅一看此生竟不给自己面子,心想一定要好好惩治他一下,于是又向乾隆启奏,乾隆同意让沈祥年祖父“抑置归班”,这样沈氏的殿试就不明不白地被取消了。通过这些手段,和珅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知道,自己一言可以令其中举,自己一言也可废其举人。于是,善钻空子的士子在考前都会贿赂和珅以重金,以求考试无忧。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欲禅位于嘉庆,为了大赏天下,庆祝二帝的“交接”仪式,故颁令连续三年会试。读书人十年寒窗盼来了这次好机会,纷纷摩拳擦掌,力图在此次会试中榜上题名。所以各方士子都纷纷投靠在和珅门下,或赠以名画珍玩,或许以重金,个个都以为自己必中无疑。和珅见天下士子尽入己手,也心安理得地收纳各种礼品。可是风云突变,乾隆为了显示自己对嘉庆的宠幸,命嘉庆选取会试考官,嘉庆推辞再三,还是拗不过父皇的旨意,只好点左都御史窦光鼐任会试主考官。这一下可让天下士子都傻了眼。自己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掉进水里了?和珅本人更是生气,他还是想继续插手科举考试,可窦光鼐不给他面子,他只好去两个副考官那边打主意。可一来两位副考官资历尚浅,无法成为窦光鼐的掣肘,二来副考官洪亮吉丝毫不给和珅面子。和珅一计不成,一计又生,诬告洪亮吉诗中影射攻讦大清,希望借此整垮窦光鼐,自己重新当上主考官,可乾隆不愿再兴文字狱,这一计划也没有成功。和珅也毫无办法了。
到了发布皇榜的时刻,又出现了怪事:此次状元、榜眼居然是兄弟俩,状元王以衔还是一个瘸子。这种怪事平民百姓都会怀疑有鬼,和珅当然不会放过诬陷窦光鼐的机会,于是他挖空心思给窦光鼐安置罪状。编排好罪名后,和珅便向太上皇乾隆启奏:臣以为窦光鼐长期在浙江为官,为了培植亲信,所以点录王以衔与王以铻两兄弟为状元、榜眼,两人皆系浙江人氏,其必有鬼。乾隆一想,也是,兄弟二人同榜,而且乃状元、榜眼,此事非同寻常。于是派当时已名闻天下的大才子纪昀(晓岚)重试。和珅却挑毛病说王以铻卷“疵累甚多”,不允许他参加复试。王以衔得以参加考试,不料此次王以衔仍夺得第一名,乾隆万分惊奇,和珅也异常失望,因为他本想借复试再起一场文字狱“兴大狱以倾窦(光鼐)”却“无所得”。纪晓岚乃天下第一才子,也没人能反驳他的结论,故“和珅与诸大臣瞠目相视,因奏曰:此次阅卷诸臣,皆秉公认真,亦无私弊,如有失当,何始易置”。乾隆也想看看王以衔究竟有无才华,便命其来金殿钦点。乾隆亲自出试王以衔,王以衔应对自如,乾隆甚喜,钦点其为状元,并叹曰:“若此则彼王兄弟联名,或出偶然,科第高下,殆有命焉,非人意所能测也,何必易置。且既拆弥封而再易置,则转不公矣。”若非如此,窦光鼐与其他主考官又要遭遇一场暴风雨似的攻击。这事引起朝野大哗,“胪唱之曰,舆论翕然,盖以二王素著才名也。”
和珅要打击一部分不听话的人,也要提拔一部分听话之人,对自己的亲友,对愿意俯首投靠的人,和珅都对其恩赏有加。
在咸安宫官学时期,和珅少年才俊,颇受当时老师的喜爱,因此,与老师关系很好。时有两兄弟吴省钦、吴省兰同时授业于咸安宫官学,教和珅做官之道,他们的教导果然有了效果。和珅很快做了军机大臣、大学士。吴省兰见势,反又“藉其援引,反屈身拜门下”,竟称和珅为老师!依靠和珅的信赖和提拔,吴氏兄弟主管“九典试事,门墙桃李几遍天下”。
师生关系在封建时期是很紧密的,同时也形成了派系等小圈子。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达官显贵便豢养许多门客,众多士人便向主人执弟子礼。和珅也很会利用这层“师生”关系,用门生情谊来笼络各地士人,除了反身拜其为师的吴氏兄弟外,和珅还有众多“门生”,虽然年纪大多较和珅为长,但几乎都尊其为师。
汪如龙就是拜在和珅门下的,汪如龙本系世代书香,祖父于康熙时做过道台,父亲于乾隆初年任知县,后来辞官归隐,追随名闻天下的郑板桥习书画。汪如龙亦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可惜科举多次名落孙山,而家中余钱无多,乃弃文从商,成为江南大贾。和珅随乾隆南巡时,受尽汪如龙尊崇,而且汪如龙很会讨皇上欢心,和珅有意拉拢他,说:“你我俱为读书人,又同科场失意,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起共创大业吧!”汪如龙也知道自己如能入得和珅门下,荣华富贵,权力美色皆可入己囊中,于是道:“学生有先生为师,真乃如沐春风,岂敢不肝脑涂地以报先生?以后祈望先生多加照顾,多加栽培。”和珅满口应诺。通过此种方法,和珅拉了不少士人聚集门下,大有战国孟尝之风。
由于和珅经常主持会试、殿试,又善揣摩上意,所以很善于押题,通过押题、当阅卷官及篡改试卷,控制科举,以至于乾隆晚期时,满朝文武“几出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