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上要善于投其所好

 

尽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没有多少人乐意听逆耳的话语,尤其是像乾隆这样心高气傲的一国之君,刀剑是有形的,每招每式都有化解之计,唯语言是无形的,如风一般无孔不入,穿透力特强。一句违逆圣意的话,听起来会显得愈发刺耳。和珅于此更是格外小心。和珅知道,十分露骨地拍马屁,没有人愿意听,而发自心底的真诚的赞美之辞却能不偏不倚地打动对方的心。

这天,正是秋日蝉鸣日渐喧嚣的时候,和珅与乾隆正在御书房浏览书画。看到康熙帝所作的《松花江放船歌》,诗中有“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之句时,乾隆口中低声吟咏,赞美之意不胜言表,由衷地感慨道:“先祖可谓千古明君啊!”

和珅对乾隆的喜好了如指掌,知道他喜欢与自己的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相比,就常在他面前言语中肯地比较他们祖孙三代做皇帝的功绩来讨得乾隆欢心。和珅又拿出乾隆皇帝所作的《临董其昌秋林书屋图》和乾隆近日创作的《金莲花》点评起来:“奴才看来,皇上这幅《秋林书屋图》有出董其昌之意,胜董其昌之处。皇上附着其上一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帝王霸气,非一般儒雅之士所能描摹。这幅《金莲花》,看似宁静,却又悄然生姿,莲瓣在似闭非闭之间,而这只飞来的蜜蜂,留恋之意更是绝妙之处。在绘画方面的才华,历代先皇无人能出皇上右者。”

乾隆装着没有听见和珅的赞美之辞,但内心是同意和珅的说法的。他的心里荡漾着一股非常欢快的情愫。他总有种感觉,只要与和珅呆在一起,就有种如沐春风的惬意。身上的压力与焦躁之感就会一扫而光。

和珅在乾隆面前评述先皇的文韬武略的时候,往往会特意地拿出乾隆的文采来与乃祖相比。不可否认,雍正治国有道,却略输文采,尤其在吟诗作赋上,是不能同乾隆相比的。这样一来,乾隆不禁觉得自己在武功上毫不输于乃祖,而文采也略胜一筹,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和珅知道,“马屁”并不是胡乱拍的,他自有一套拍“马屁”的哲理。和珅能够在任何状况下都坚信“马屁”的作用,就是因为他懂得“马屁”的拍与被拍都是人性的需要,因此,拍马屁要拍得有艺术,必须拍在点上。喜欢奉承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只要看准对方的心思,就可以一拍即准。和珅这种老狐狸在驾驭语言方面是非常讲究的。

不要以为善于媚上的人只会说违心的奉承话,其实和珅心里非常清楚,人们内心深处还愿意听些真正为自己着想的真话,而不愿听“违心”的话。可是,如果臣子们每天同君主说真话,就会惹君主恼怒,失去君主的宠爱,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可是天天同君主说假话,溜须拍马,阿谀逢迎,甚至不顾事实,乱加吹捧,也会引起君主的不悦甚至猜疑,最终也会失去君主的信任。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作为的“明君”更是如此。关键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如何使这些所谓的“忠言”听起来非常“受用”。

和珅正是在二者之间取得了平衡,他最善于说皇帝喜欢听、愿意听并且相信的话。

乾隆执政六十年创下了非凡的业绩,可谓一代名君,虽然他也有好大喜功,爱受人吹捧等毛病,但绝不是昏庸无能的君主,虚妄不实的谀词,在乾隆那里不但占不到便宜,还很有可能会换来一顿斥责。和珅深明此理,所以,他在乾隆面前评古论今,纵横春秋的时候,多是力求讲真话,让乾隆觉得满朝文武中和珅可算是一个勇于直言的骨鲠之士。当然,和珅讲的真话只限于乾隆爱听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乾隆在很多问题上,就很愿意听听和珅的意见。

乾隆帝平日非常喜欢作诗吟赋,和珅也就在这方面下工夫,闲暇时便作诗习字,并以“骚人”自视。平心而论,和珅所作的诗有的还是不错的,正如他的同时代人钱泳所说,他的诗有佳句可采,很通诗律。在他的诗作中有不少就是奉乾隆帝之命而作的,例如这首《奉敕敬题射鹿图·御宝匣戊申》:

木兰较猎乘秋令,平野合围呦鹿竞。

霜叶平铺青嶂红,角弓晓挟寒风劲。

图来制匣宝装成,贮就天章玉彩宝。

文修武备双含美,犹日孜孜体健行。

和珅还投乾隆帝所好,他深知天子性喜收藏,喜欢古董、字画、文物和各种工艺品,于是便挖空心思,满足皇帝的需求。例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鲜使臣就曾看到过和珅进献给皇帝的金佛。他说:“京城内有佛铺子,互相买卖。朝臣用此作为贡献,皇帝亦以赏赐贵臣。千秋节晨朝,有进贡覆黄帕架子,盛以金佛一座,长可数尺许,舁入阙中,闻户部尚书和珅所献。”和珅知道乾隆帝笃信佛教,进奉金佛,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