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凉州人以射猎为业,居无定所,过着刀口舐血的生活。凉州的地理环境加上东汉末年的动乱,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董卓臂力过人,身背两弓,骑马奔驰之际,能左右开弓。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

董卓好游侠,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地方武官时,在与盗贼和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并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桓帝末年董卓被选为羽林郎。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这次经历是董卓一生中的重大转折。

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从此以后董卓逐渐担任东汉中央政府的高级武官,而非地方的基层武官。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掌握了一只属于自己的精锐的凉州兵。 

董卓当上羽林郎后不久,在洛阳受到中郎将张奂得推荐,回到凉州,以军司马的职位随张奂参加了对羌族的战争。董卓与司马尹端并击羌军,大破之。击毙羌族首领,斩首万余级。战争结束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

董卓手握重兵,东汉政府其不放心,先后两次要董卓到洛阳来任职,借以夺其兵权。董卓拥兵自重,拒不来京,更不交出军队。

189年,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

董卓本不是蠢人,更不是笨人,但多年的拥兵自重让他有些目无法纪。来到洛阳之后,董卓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这为他之后的悲剧做下了铺垫。

第一件错事,废掉皇子辩,重立皇子协。

董卓看到皇子协很聪明,“聪颖过人,有王者之气”,皇子辩和他比差远了。这就很奇怪了。

对于董卓而言,一个呆呆傻傻的皇帝做他的傀儡更好,干嘛非要重新立个聪明的皇帝?自己还担了千古骂名。

《三国演义》给出的解释是:他想树立威信。其实,这完全是个错误的决定。

按当时的情形,董卓带了重兵过去,从荒郊野外救了黄帝回去,手握兵权又有保驾之功,何愁威信不立?

为了耀武扬威,董卓还想到个办法:让士兵白天在洛阳城里招摇过市,晚上又偷偷摸摸出去,第二天再来。如此反复,便造成了他带来很多兵的假象。洛阳的百官也真就被他吓住。

之后,他不但废了皇子辩,还杀了他、杀了何太后。至此,百官和百姓无不对他恨的咬牙切齿。

第二件错事,烧杀掳掠、奸淫后宫。

洛阳百姓在董卓统治下,可谓暗无天日。皇帝和百官,可谓痛彻心腑。皇帝的后宫成了他的后宫。宫女、婢女,都成了他享用的对象。

董卓的手下对洛阳的老百姓也一样的胡作非为。董卓不但不干预,反倒还很开心。

董卓的倒行逆施终于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与反抗。许多有志之士出于对国家危亡的考虑,长期与董卓进行不屈斗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董卓的地位和基础,同时也缓解了董卓对整个东汉政权的破坏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