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失误

 

错失机会一:十八阵诸侯讨董

在和董卓的斗争中,袁绍虽然表现得较为刚劲,但他选择与董卓正面的拔剑对峙却是不妥当而且相当危险的。

相比之下,曹操的行刺就要高明得多,且成效显著。

接下来是十八阵诸侯讨董,袁绍的失败从这儿开始了。讨董虽由曹操发起,但他深知自己无论名声还是实力,都无从与袁绍相比,所以推袁绍为盟主。

本来这是袁绍确立自身地位的一个大好时机。但袁绍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这次战役中,袁绍很多方面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了:

其一、 任人唯亲。

其弟袁术,贪功嫉贤,袁绍却让他负责粮草接应,后来导致前锋孙坚挫败,影响士气,也是联盟的根基动摇的开始。

其二、 军纪不明。

袁绍身为盟主,应对各路诸侯约法三章,以确定统一行事。而盟军纪律涣散,竟出现鲍忠私自出兵的事情,盟主不能说没有责任。

其三、 缺乏协调能力。

袁绍作为盟主,他应该具有协调多方关系,从各方利益考虑问题的能力。但是实践证明,他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

曹操就曾说:“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支没有凝聚力的多国部队。

错失机会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是袁绍失去的最大的一次机会,也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一次机会。

其实早在曹操实施“挟天子”的计划之前,就已经有人献计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袁绍出身望族,自视很高,不屑于供奉一个傀儡天子。

而曹操则不同,他出身宦官之家,想要生存壮大就需借助外力,“挟天子”后,他手里便有了压制他人的王牌。“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的政治生涯发生巨大的转折,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机会。

其实当时袁绍实力强于曹操,如果他能有此战略眼光,牢牢的抓住这次机会,那么他的事业应该可以比曹操做得更好。所以,袁绍后来很后悔,因为他在政治上的优势被曹操超越了。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曹操之于袁绍胜就胜在懂得变通行事,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时的曹操顺应易经的智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最后成功。

错失机会三:迎帝之机

如果在曹操刚刚挟持汉献帝到洛阳的时候,曹操还立足未稳,袁绍完全可以带兵出击,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

而袁绍没有,他坐待曹操扫清敌对,势力变强。

此后,曹操在农业,水利,经济方面都做了改革,而袁绍仍然沿用老一套。就像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虽然秦国的兵力比起六国来讲仍然逊色很多,但是在根本上,国家机制上已经超越了六国。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一次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

袁绍的一生常常被文人雅士所叹息,后来有一句话形容袁绍十分之贴切:“本初空有大志,而腹无良谋, 几失良机,事之不济,庶几如此。”

 “看三国”之小结:

袁绍的失败,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

曹操敢于与袁绍决战,就说明曹操心里明白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势重而实不强,自己力薄而本不弱,知己知彼。

而袁绍虽然知道曹操厉害,却依赖实力,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错失良机。

最后,袁绍输掉了本不应该输的官渡战争。两年后,他带遗憾病逝,令人痛惜,令人感叹。

袁绍本来一直占有绝对优势,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错失良机却又不失改进,最终惨败。《易经·蛊卦》的内容表面是是在讲一个男人被蛊惑,然后生病了。其内涵就主要是在告诉人们,当你的人生和事业岌岌可危之时,应该革新腐败、努力挽救。

若是袁绍早一点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努力革新、变通行事、从容淡定,或许历史也就能被改写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