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一代圣雄的悲情结局(2)

不过,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过这么一个人,他的名字人们也很熟悉,叫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生命的转折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身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的印度教家庭,博尔本德尔当时是印度的一个土邦。他的父亲,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当时的土邦首相。他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四任妻子,他们都是商人的后代(“甘地”的意思是食品商人)。

这是一个虔诚地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甘地自幼养成了腼腆、羞怯、循规蹈矩的性格。

甘地13岁便依父母之命与一个同龄女孩结婚。从小学到中学,甘地一直平庸无奇。

甘地在少年时代曾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

1888年,19岁时,甘地终于作了一个决定,他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留学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

在伦敦期间,他恪守着离开印度时母亲对他的教诲,不吃荤和不酗酒。尽管他试图英国化,例如,上舞蹈课程,但是他却不吃房东太太给他的羊肉和卷心菜。她给他介绍了一家伦敦的素食餐馆,在那里,甘地了解并且成为了一个素食主义者。 这可以认为是他有意识选择非暴力的第一步。他参加了素食社团,并且当选执行委员会委员,他还成立了一个地方分会。 据他说,这给了他组织和运行社团很有价值的经验。他遇到的素食主义者,有些是神智学社团的成员。神智学社团于1875年成立,作为大学兄弟会的一个延伸,他们致力于研习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的经典。他们鼓励甘地阅读《薄伽梵歌》。

此时,甘地还没有皈依宗教,但是开始阅读关于印度教、天主教和其他宗教著作。

学成归国后,甘地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屡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

半年后,甘地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但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备感苦闷压抑。

不久有公司请他到南非办一件诉讼案,在南非甘地遇上而了一件极令他感到屈辱的事,而正是这件事改变了他一生。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为甘地买了到南非联邦行政首府普列多利亚去的头等车票。火车抵达第一站彼得玛利兹堡时,有个欧洲白人走向车厢包房。这白人一见到有色人,尽管其衣着是英国式的,仍怒冲冲召来车长,责问为何叫他与“臭苦力”同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