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法宝这回在太原这地方有点失灵。由于张孝纯王禀做了充分的战前动员,比较周到地配备了防卫力量,除张孝纯坐镇知府衙门居中调度外,副都总管王禀、通判方笈、转运使韩揆等文武官员都分头登上了城楼,亲临第一线指挥作战,因此太原守军的军心十分稳固,没有出现一见金军饿虎扑食似地杀来便被唬得魂飞魄散的情况。他们沉着地等到金兵临近,突然万箭齐发,顷刻间便将冲在前面的金兵射倒了一大片。
后面的金兵似乎丝毫没看到死神的威胁,一个个踏着阵亡者的尸体前仆后继,攻势不减。大批金兵就像蚂蚁一般,密匝匝地抓住云梯就向城上攀援。这时宋军便不再放箭。待金兵们爬至半空,他们突然将大量的石块、石灰水、辣椒汁甚至滚烫的油汁倾下,城墙下顿时就此起彼伏地响起了一阵阵鬼哭狼嚎声。
如此苦战一日,除了在城外丢下了上千条尸体外,金军未占到半点便宜。
次日再战,金军动用了洞子车鹅形车等多种攻城器械,战果却一如昨日。
二十一日晨,骄横的宗翰亲至前沿指挥,撤下了由奚人、契丹人、渤海人等组成的杂牌军,抽调上来一支纯粹由金人组成的精锐部队,集中一点猛攻,将太原城防撕开了一个缺口。
当时王禀正在附近的一座城橹上督战,闻报金兵攻上了城头,急带其子王荀和亲兵队赶过去,与爬上城来的金兵展开了肉搏。拼杀中王禀王荀皆身背数创而坚持不下火线。王禀挥舞长剑左冲右突,力斩金军百夫长五十夫长各一名。张孝纯闻知战况,亦亲率一支预备队前往增援,令守城部队士气大振。一场血战之后,攻上城头的金军半个猛安兵将全数被歼。后续的金兵再战乏力,只得权且罢攻。
连日攻城三战三负,还损失了数千士兵及数十名中下级军官,一向自诩天下无敌的宗翰才不得不承认,他在这里确实是碰上了非同一般的对手。
太原守军艰苦奋战守住了城池,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赢得了百姓的极大拥戴。市民们纷纷箪食壶浆,登上城楼慰问守军救护伤员,与将士们共庆胜利。官军将士何曾被百姓这么衷心地爱戴过,目睹此状激动不已,便皆豪情满怀地指天为誓,我们是要与脚下这座太原城共存亡的,有我们大宋禁军在,就有太原在。金军胆敢越雷池一步,这太原城便是他们的葬身坟场!于是一片慷慨激昂的欢呼声,便响彻了太原的上空。
后来的事实证明,太原保卫战对整个战局的走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是由于太原守军顽强地拖住了金西路军的后腿,迟滞了金西路军推进的步伐,方使此次金邦两路大军合围汴京预定作战计划终归泡影。
但张孝纯王禀这对文武搭档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知道,眼前所取得的胜利,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客观地看,由于守城宋军与金军之强弱众寡对比悬殊,且太原城地窄物薄,粮草药品以及各种军用物资的储备都十分有限,如果久困不解,这座孤城沦陷敌手是迟早的事。至于到底能够坚持多久,他们心里也没数。于是他们一面继续鼓舞士气积极迎战,一面便不断地派遣信使突围,频频向朝廷告急。
倘若此时宋朝能够出劲旅包抄金军后路,与太原军民共同形成对宗翰的腹背夹击,战局可望很快改观。可惜这时正值赵佶禅位新旧交替之时,朝廷内部一片混乱,谁还有心思去管什么太原。后来虽说是新朝已立,可赵桓和白时中李邦彦等根本就不具备高瞻远瞩统观全局的眼光胸怀,莫说手头上没有机动部队可调,就是有,他们首先想到的,也只会是赶紧将其拉过来拱卫京师,而不会令其去增援太原。至于太原一旦失守,将产生何等后果,这个问题目前尚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对太原告急给予了足够重视的,只有李纲等少数大臣。李纲很清楚西线战事与汴京安危的密切关系,可一时也无救急良策。正当他为此殚精竭虑之时,在东线又发生了更为严重的情况:梁方平和何灌的部队没有顶住金东路军,宋朝的黄河防线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